123

2013年1月16日 星期三

簡琴齋--猶未老

摹刻  猶未老
原印  猶未老

作者
簡經綸(琴齋)。一八八八——一九五零。別署琴石、一琴,齋名有千石樓、千萬石居等,廣東番禺人。自幼僑居海外而篤嗜漢學,醉心書刻藝事,及長歸國,曾問藝于康南海(有為)。居海上,公務余暇,攻研古文字及詩書畫印與滬瀆名家時相往還。抗戰時期于香港設『袖海堂』授學,慕名從之者甚眾。簡琴齋研習書刻數十年,能書法,篆、隸、行,草無所不為,書風渾樸茂勁,饒有金石氣。晚年以篆筆作畫,清新淡雅,得文人畫之旨。篆刻胎息古璽和秦、漢,布局常參封泥結構,印文時用甲骨、象形文字,挺拔自然,不多修飾,所作放逸而不失形、神,風格自成。印款涉及篆、隸、楷、草諸體,均有風韻。存世有《甲骨集古詩聯》、《琴齋書畫印合集》、《千石樓印識》、《琴齋印留》、《乙卯第一集》、《丁亥第二集》。

印文印風、出處
清末民初,印章流派纷呈,篆刻藝術已達鼎盛之势,趙之謙、吳昌碩、黄士陵這些“印外求印”的大師廣收博取,幾乎嘗遍了各種可供入印的古文字,探索的藝術空間日顯狭窄。簡琴齋以敏銳的眼光即時發現甲骨文的篆刻價值,憑藉其深厚的書法底子和篆刻技術,避開通常印人相沿成習以大,小篆入印的途道,另闢蹊徑,將發現不久的甲骨文移用至篆刻創作当中,開甲骨文入印之先河,令印壇耳目一新。以甲骨文入印,印学學界普遍認為简簡琴齋是第一人,僅管如此,簡氏还是能處理得恰到好處,顯示出他極强的變通能力。章法上,採用了他最擅長的古璽布局形式,入印文字靈活自由;又將甲骨文的尖筆、瘦细線條參進其他書法的成分,並加以相融和印化,形成樸茂、空靈的藝術作風。

心得、感想
會選擇這方印來刻是為其畫面韻律吸引,以及其印面文字。在不解其文字之下,一根根短小堅挺的筆線散佈,讓人聯想到樹木根根的枝、幹。整個畫面便成了庭院,建築與植物佈於其中,有近有遠、有大有小、有高有低。外圍,還有斑剝的舊牆。原印外牆依然穩固,護著牆內的人家,而我的印則讓我想到劉禹錫的<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時間對我們來說雖為抽象又具體,人們將它關進時鐘與曆,數著日期、歲數、年資。我認為的猶未老是以精神推開肉體的限制。時間讓人的衰老雖揭於肉體,卻助於精神的鍛鍊與成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