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2013年4月1日 星期一

《藍白美學--中國青花瓷裡的伊斯蘭情調》演講筆記


這次演講由故宮博物院的基本資料開講,談及藏品來源、歷史、分類等。再由故宮近期的藏品推廣動畫《國寶總動員》切入不同藏品,以北宋定窯白瓷嬰兒枕進入瓷器領域,走到伊斯蘭世界與青花瓷的關係。我們大致可以一探中國青花瓷在元代的發展狀況,也從原料、紋飾、造型等追溯至伊斯蘭世界。

故宮博物院的藏品來自皇帝收藏。民國元年,清代溥儀退位後生活於紫禁城內,直至民國十三年為北洋軍閥馮玉祥逐出,成立清室善後委員會清算藏品。民國二十一年,日本九一八事變侵占東北,國民政府選擇院藏文物菁華裝箱南運,當時唯一沒有帶走龍袍等織品類,留在北京。民國三十四年國民政府遷台,於三十八年將文物遷入台中霧峰糖廠,民國五十四年故宮博物院於士林雙溪正式落成。收藏品以古物、圖書、文獻為主,典藏主體來自清廷,主要承襲自宋、元、明、清四朝宮廷收藏近七十萬件冊,數量可觀但有很多是大家不會想看的文冊。關於展品的選擇,透過歷史性、重要性、稀少性、藝術性、人氣性選擇出一百三十三組件精品,分成六單元展出,其中,以人氣性獲選的是翠玉白菜。近期的藏品推廣動畫<國寶總動員>中,角色含括瓷器--北宋的定窯白瓷嬰兒枕、玉器--東漢的玉辟邪與宋代至明代的玉鴨、青銅器--戰國中期的嵌松綠石金屬絲犧尊、繪畫--宋代冬日嬰戲圖、陶器--唐代的灰陶加彩仕女俑,其中,嬰兒枕類似收藏全球僅三件,故宮所藏的釉色與裝飾名列前矛,瓷器底部刻有乾隆的心得,北宋喜歡單色、黑白等雅致單純的視覺感,也會在平面上刻上花紋做變化。而唐代的仕女俑這類作品對各個博物館皆很重要,它的製作溫度低於瓷,顏料易脫落,故宮所藏保存最好,可見腮紅依存。

青花瓷器即是在素潔的胎上,以鈷藍料彩繪圖案,覆蓋一層透明釉,再以高溫燒成。欲談中國青花瓷與伊斯蘭世界的互動,先從伊斯蘭國度入手。伊斯蘭的阿拉伯文意指順從、和平,伊斯蘭要素為順從阿拉真主、信奉穆罕默德為阿拉使者且奉古蘭經、聖訓為圭臬。清真寺的裝飾以幾何花紋為主,人物圖像則出現在歷史書當中,視覺表現以清淨之意象為主,有著使用藍白配色傳統。元代青花瓷與伊斯蘭在鈷釉料、紋飾、造型、經濟等方面密切相關,中東穆斯林多人共食的用餐習慣,大桌又大盤,元代接下訂單,製作大量大型器皿,可知青花瓷在當時是有部分作為外銷的。在土耳其、歐洲繪畫中,都有出現青花瓷,在歐洲更是有以青花瓷器作為磁磚裝飾的建築。在維梅爾那時代,繪畫中富裕的象徵不外畫入青花瓷、土耳其地毯、黑奴。而中國瓷器作為當時的白色黃金,眾國紛紛爭相求取,遂也發展出許多仿製品。

一個早已為世界習慣的中國藝品象徵青花瓷,也是中國歷代著迷不已的藝術發展經典,而其在創始之初竟由多元文化與各種機緣下促成,元代藍白青花瓷蓬勃發展,不但呈現了當時的經濟、文化活動,更影響中國傳統工藝顏色上的使用習慣,由絢麗至簡潔又至華麗,一如唐三彩那樣,早期工藝顏色表現豐富,大量運用紅、黃、綠和少量藍色作為點綴,可知深色及單色的藝品較少,直至宋代的汝窯、定窯等與元代青花瓷。至此,我們可以感受到不同時代所追求的視覺感。宋代,或許是個最內斂、清明的時代,它也正是中國哲學蓬勃發展的時候,即便我們不清楚這之間的關係,卻無法否認宋代瓷器所帶來的新氣象,有著雨過天青的清明。對照至時局紛亂的元朝,與伊斯蘭文化生活密切相關的瓷器發展,顏色簡化線條卻是炸開的繁複,繼中國傳統動植物圖樣,納入阿拉伯文、佛教等符號,青花瓷成了繪畫線條舞動的面,精美俐落的紋飾攀滿器物,它不像宋代瓷器那樣樸素,樸素地讓人品味氣質,青花瓷像是玩弄髮型那樣,又是燙又是捲、遮著臉修臉型,我們的視線停在藍色筆線間,可以再潛得更深嗎?還走得進去嗎?滿面藤蔓然繞,也夠花力氣欣賞了。


雖然我們並不清楚這些藝品至早的發展時間,但放寬來看,還看得見一種流行,中國的白色黃金風行世界,相關的仿冒品出現如雨後春筍,透過不同材質替代、誤判紋樣的粗糙仿繪等,可見青花瓷這樣子在當時的風靡情況。然而,從元代開始粗略看去,我不禁疑惑,為何中國瓷器的發展竟然在青花瓷這兒告一段落?或者說,為何中國與世界的主流瓷器品味竟給青花瓷絆住?這藤蔓一攀變永無止境地擴散出去,隨著一代又一代過去,她是傳統、是經典,也成了一種習慣文化,中國溺在青花瓷裡安然度日,享受著世界的崇拜、躺在那把玩大把錢財,有了名有了利還要甚麼?中國在全力發展青花瓷的同時,究竟是誠心地承襲、探索、發展自身視覺文化,或者只是僥倖、苟且、輕鬆地跟隨世界熱潮?簡單來問應是:這個發展究竟為了自我還是他者?元代以後,世界交流越發繁密,國與國之間,很難想像一個國家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文化,他們又是如何理解我們現今的文化這概念?他們或許沒有甚麼深刻的概念。

器皿的創造最初是為了因應生活上的實際需求,隨著經濟能力成長、社會角色分工、人的思想進步,人們在視覺美感上也計較了起來,不過,這些品味兒又是從何處給挑起、流行起來的呢?青花瓷在當時做為一種奢侈品,它的存在目的是否逐漸扭曲?我妄想青花瓷的流行趨勢與台灣建築癡迷於巴洛克、古希臘、羅馬等元素的窘境有異曲同工之妙,在台灣,他們象徵著一種說不上來的東西,建築物一棟又一棟的蓋起,一間又一間地給人買去,歐洲千年以前的美竟不經思考地、過度簡單地在台灣簡化、模糊為當今台灣富裕、品味的象徵,外人看了不好笑嗎?這豈不是撿人家廚餘來吃還說香?也太容易滿足了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