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2012年6月1日 星期五

20120601 材質創作與設計概論「Georgel Braque、李石樵 」


Georgel Braque (1882-1963),法國人,歷經印象、後印象、野獸,最後與Picasso展開立體主義的天地。十九世紀末印象派受巴比松與英國畫派走入田園之影響繼而興起,成為現代繪畫的起點,他們重新研究光、色彩,走出古典繪畫中造型及主題式的框架,著重繪畫的色彩。印象派的演進至CézanneVan GoghGauguin有了改變,他們從印象派出又回頭反印象派,也就是後印象派的興起,反對印象派對於光、色的研究採用像科學家一般掌握自然、客觀的外在對象之方法,並且視其為一種幻覺,否認印象派意圖掌握客觀外在對象的可能,認為他們的描繪過於寫實,其自然主義傾向忽略主觀與對象物本身,於是後印象派主張回復事物的實在性,喚回形與面探討,影響之後的野獸派、立體派。二十世紀初興起的野獸派受非洲藝術影響,著重純粹造型表現,繪畫色彩鮮艷且構圖平面化,放棄傳統比例、只表現前後關係而沒有空間關係。Braque也受Cézanne影響,Cézanne勇於表現自我,將對象物回歸幾何,形成形、色的形式主義發展。但是,幾何學不也是一種科學?印象主義不也很科學?那它們不就……. (很像)?科學是所有學術的概稱,裡頭包含各種學術思想,幾何學定理為〝主觀〞意識的科學,裡頭所談的圓、切線、平行線等是人的構想,做不到但掌握得到。PicassoBraque為繪畫夥伴,他們總是一同寫生、談論藝術,進而引領立體派的誕生。立體派受愛因斯坦的同時定律影響,發展多點透視,其誕生終於可以與始於文藝復興的透視法相提並論。「透視法過於機械化,從不呈現事物的全貌」,他們認為並非描繪外觀而是把物體永恆的部分保留下來。分析式立體派中提到:「人不應去模仿自己相信的東西,在藝術中,不扭曲事實,就達不到效果」。Braque也曾寫道:「感官拆散形體,精神構成形體。」1912年他們更發展出拼貼藝術,Braque在這部分大兩使用音樂為創作素材,基於自己的音樂背景,況且那個時代的畫家和作曲家皆面臨類似的結構問題,繪畫上的綜合式立體派與音樂上的無調性發展呼應著。

李石樵 (1908-1995)這輩的畫家見證了中國、台灣、日本與西方之間的美術交流關係。漢文化正式在台灣紮根應始於明鄭時期,主要為傳統書畫,相較於中原內地的含蓄斯文,台灣反而為霸氣十足的閩習風格,帶有狂野放縱的性格。然而台灣傳承自中國的閩習書畫及傳統廟畫發展於1895割台後有了改變,日治初期的文化採半放任主義,此時台灣宗教藝術呈現前所未見的蓬勃,直至1930日本刻意打擊本土宗教而陷入低潮。到了日治中期(1920年代開始)實施新式教育,在美術上則有了新美術運動,因石川欽一郎居台八年的推動而熱烈展開,因而他有台灣新美術運動導師的尊號。石川早年學習日本南畫(南畫為江戶時期習自中國的水墨畫),之後轉而學習英國水彩繪畫,他教給台灣的即是帶有外光派(印象派)的英國風水彩技法。日本畫家對台灣的影響另有鹽月桃甫所帶來的野獸派、表現主義等。日本透過教育與台展、帝展這些由日本人組成的評鑑團隊,深深影響著台灣的美術文化發展,在教育上不論是日籍老師抵台又或赴日留學生,從李石樵的作品脈絡中可見台灣人透過日本學習西洋藝術的狀況。台展中雖然有東洋、西洋繪畫兩類,但參展件數有一比三之落差,日本人所喜好的東洋畫並非台灣的閩習書畫,而是日本溫潤的南畫及膠彩畫,1927台展成立之初,大部分台灣的文人書畫作品皆榜上無名。戰後台灣社會寫實思想與風格出現,開始脫離純粹外光派形、色思考的侷限,對社會狀況與現實事物有了較多的關懷與注目,李石樵在這個時期所表達的正是一種「民眾的美術」。透過李石樵與西洋美術的關係,看見他從寫實走向西方前衛藝術,跟著潮流兜了一圈後又回到法國古典寫實風格,也許他終於找到一種最由衷的方式說話。西方前衛藝術的形成是對應著他們自身的藝術問題,對李石樵來說,即便他畫得再多,或許還是無法產生共鳴,反而落於形式上的模仿而非理解。但是,一層又一層地回溯,任何事情不都學來的嗎?只能說在李石樵那年代,法國古典寫實即便也是學來的但已涵化於那時代了。反觀當今藝術發展, 1960年代的觀念、行動等藝術形式影響至今,我們是否找到了最真誠的方式說話?所謂的大師是一種大家都熟悉且熟到爛的東西,基於市場穩定且有賣點,總是造成一股學習旋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