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2012年9月27日 星期四

20120927 電影《1492》


1492這部電影由英國導演Ridley Scott所創作,出品於1992,以正面立場描述哥倫布(1451-1506)尋找新大陸的歷程。6070年代反帝國主義興盛,掀起批判哥倫布的潮流,斥其開啟黑奴販賣及印地安文化的毀壞,然而造成這些慘面的罪魁禍首,或許可以歸於西班牙宮廷的鬥爭,並且早在12世紀的地中海已有雇用黑奴的常態。水手出身的哥倫布在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一世的支持下,乘著東風、沿28度航行,幸運地於14921012日到達美洲,當時的船隻身形高瘦,美觀但下盤不穩,不利遠行,此缺點在往後造船設計逐漸改善。登陸美洲後,哥倫布在日記中記述著美洲擁有異於歐洲的動物、植物及色彩,不但視其為伊甸園,更認為應與印地安人和平相處。歸程,哥倫布帶回印地安人、菸草、榮耀及地位,並要求接續前往美洲探索。西班牙當時的政治勢力以舊貴族為主,基於嫉妒便開始書寫負面消息並向女王施壓,史料上關於哥倫布的記述因著立場不同而大相逕庭,雖然女王至始至終皆支持哥倫布,為了應付貴族還是數次撤回權力。

新大陸的資源吸引著歐洲權貴,隨著交流日趨頻繁,美洲生態產生巨變。首先是疾病因素,病毒一但與人類接觸頻繁將可能進入人體,一二代迅速死亡後才慢慢產生免疫,而對沒有牛、豬、鼠的美洲來說,印地安人之於相關疾病沒有免疫能力,歐洲人帶來天花使得墨西哥地區在一百年中消失百分之九十的人口,宗教上,疾病恐懼讓印地安人逐漸不信任本地神祇,很快地接受天主教;權力上,領袖皆續死亡,印地安人以為神不滿他們所推選的領袖,並將權力讓給免疫天花的歐洲人,進入權力蒸空狀態;人口上,印地安勞動人口減少造成日後非洲黑奴的引入。再來,是貪婪與暴力所帶來的災禍,16世紀時,西班牙人毀滅印加帝國,在礦山Potosi發現白銀礦,從此大量運送黑奴至此且奴役印地安人,採礦工作有極大生命風險,印地安人一但知其親人被徵招便隨之搬遷至此,人口匯集帶來商業活動, Potosi成為一大城市。環境上,原有的印地安生活靠著休耕、遷移部落維持地力,也懂得控制人口以維持資源供需平衡,然而歐洲人的開墾嚴重破壞原有生態,哥倫布剛登陸所見的綠意盎然如今只剩一片沙灘。十八世紀的加勒比海地區被大量種植甘蔗,砍下的木材則銷往英國,北美豐沛的木料資源撐起英國十九世紀浩瀚的海上勢力。而現今阿根廷、巴拉圭、烏拉圭等地盛產牛羊也是因為歐洲土地資源有限,殖民者大量畜牲運至南美飼養,再將肉品運回歐洲。生態的巨變也改變蚊子的口味,蚊子在當時根本不喝人血,僅以果汁或猴血為生,選擇人血是逼不得已。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產生的生態學轉變在學術上稱為「哥倫布交流」,也就是動物、植物、人口、疾病、文化與思想之間的交換。歐洲帶給美洲馬、小麥、天花、麻疹;美洲帶給歐洲馬鈴薯、番茄、玉米;非洲帶給美洲小米;美洲帶給西南亞花生、橡膠。1516世紀,馬鈴薯傳遞至歐洲後,英國殖民地愛爾蘭是第一個接受的民族,因為當地所種植的小麥幾乎被英國徵收,農民沒有能力負擔昂貴的小麥,馬鈴薯便很快地成為主食,整個歐洲則到了19世紀才普遍接受。順帶一提,美洲的名稱命名自義大利航海家Amerigo Vespucci,他當初所發現的大陸其實和哥倫布沒差多遠,雖然哥倫布發現較早,不過義大利當時印刷術普及,他的信件出版後新大陸廣為大眾所知,而哥倫布的事蹟尚留在小範圍的圈子內流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