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2012年9月28日 星期五

20120928 素描-肉眼之所見∞數位複製的圖像(+簡易素描簿/Basic Instant book)

【案例研習1】素描作為日記與敘事:The Journal as Art, Artist Book
■參考資料
藝術家:Christopher Leitch, Jenny Keller, Martin Wilner, Masayoshi Nakano, Tucker Shaw,Carol Beckwith, Erica Bohanon
參考書:Drawing from Life, The Journal as Art, Jennifer, New York: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2005
藝術家:Massin, 趙無極, Warja Lavater, Henri Cueco, Keith Haring, Niki de Saint Phalle,Martin Noel, Bernard Heidsieck, Mark Dion, Alain Clement, Jose San Martin &Claire Amosse, Ragusa,Jose San Martin, Dylan Martorell, Jean- Pierre Thomas,Andrew Dodds, Dominique igeon, Marinette Cueco
參考書:《藝術家的書-從馬諦斯到當代藝術》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2007藝術家:
Carol Barton, Emily Martin, Terry Braunstein, Katherine Ng, Joan Lyons, Julie Leonard, Yamamot.
參考書:The Penland Book of Handmade Books, Master Class in Bookmaking Techniques, Jane LaFerla and Veronika Alice Gunter, editors, New York: Lark Books, 2004
藝術家:Didier Trenet
參考書:Le jading de ma mere ÉTUDES ET RUINES, Didier Trenet, É DITION DU Centre
Pompidou, 1997

> 攜帶1張全開或標準開畫紙、畫具、紙膠帶、剪刀




透過瀏覽家具設計師、建築師及藝術家們的素描簿和以書為創作的作品,可見素描做為草圖、紀錄或是作品的運用。課堂上,我們將手中的素描紙摺成八等份製成簡易素描本,並將小於五公分的對象以肉眼進行十倍放大的普通寫實素描。我選擇地板上的幾顆平面石子做為對象,還猶豫著他們是否可以成為獨立的對象,畢竟他們被嵌在一大片地磚裡,但是終究是由一個個石塊聚集在一起才有那一片地磚,如果只看見一大片的地磚似乎太不夠意思了,即使被掩埋被切割的石子還是石子。對於「找一個小於五公分的東西」這個句子,很容易地會想到是一個獨立的物件,像是橡皮擦、樹葉、花朵等等,然而,地磚裡的石塊讓我想到:假若我選擇的是手機背後的頻果圖案呢?如果它是一個平面的影像呢?那麼平面影像中的橡皮擦、樹葉、畫朵呢?他們既是平面影像也是橡皮擦、樹葉和花朵。或者說,他們是由很多細小的色點剛好組成像是橡皮擦、樹葉、花朵的團體。那麼,這些色點又是新的對象?總之我選擇這些平面石塊為對象,這種由切割石塊所組成的地板很吸引我,雖然看久了會眼花,但如果幸運的話,可以不經意地發現生動的塊面組合。對於畫素描來說,畫一個平面不會比一個物體簡單,皆是處理一個狀態,不同狀態有著不同的處理方式,只是熟悉與否罷了。我發現我不太熟悉畫平面的對象,石子們不時掙扎著要立體起來。對於使用肉眼放大這件事,在觀看的過程,我意識到自己想像出來的畫面不斷擠壓著實際觀看,對象太小的關係,瞪著他們、皺起眉頭、不由自主地猜測它的細節。那麼,憑藉想像並畫得好像真有這麼一回事與死命畫得跟他一模一樣之間是怎麼一回事? 撇開真實對象不管,既然都有那個樣子不就好了? 我們雖然記得很多模樣,但實質的模樣是經由創造而生,並隨著時間改變,不同時代的人對於同一個名詞的模樣必有差距,既然實質的模樣將衰變,那麼這個樣子的價值在哪?如果時間再拉更遠,或許不同世代的人對於同一個意象所使用的語言也有了差距,相較起模樣、語言,意象是否更為珍貴?

(我發現我只要動手,就會不經意地促使腦袋想到許多有的沒有的東東)

下回課程將以這次對象物的後製影像進行媒材不拘的描繪,影像的後製可使用軟體、影印機、印表機等等,盡量出乎意料之外就是了。

20120928 陶塑



2012年9月27日 星期四

20120927 電影《1492》


1492這部電影由英國導演Ridley Scott所創作,出品於1992,以正面立場描述哥倫布(1451-1506)尋找新大陸的歷程。6070年代反帝國主義興盛,掀起批判哥倫布的潮流,斥其開啟黑奴販賣及印地安文化的毀壞,然而造成這些慘面的罪魁禍首,或許可以歸於西班牙宮廷的鬥爭,並且早在12世紀的地中海已有雇用黑奴的常態。水手出身的哥倫布在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一世的支持下,乘著東風、沿28度航行,幸運地於14921012日到達美洲,當時的船隻身形高瘦,美觀但下盤不穩,不利遠行,此缺點在往後造船設計逐漸改善。登陸美洲後,哥倫布在日記中記述著美洲擁有異於歐洲的動物、植物及色彩,不但視其為伊甸園,更認為應與印地安人和平相處。歸程,哥倫布帶回印地安人、菸草、榮耀及地位,並要求接續前往美洲探索。西班牙當時的政治勢力以舊貴族為主,基於嫉妒便開始書寫負面消息並向女王施壓,史料上關於哥倫布的記述因著立場不同而大相逕庭,雖然女王至始至終皆支持哥倫布,為了應付貴族還是數次撤回權力。

新大陸的資源吸引著歐洲權貴,隨著交流日趨頻繁,美洲生態產生巨變。首先是疾病因素,病毒一但與人類接觸頻繁將可能進入人體,一二代迅速死亡後才慢慢產生免疫,而對沒有牛、豬、鼠的美洲來說,印地安人之於相關疾病沒有免疫能力,歐洲人帶來天花使得墨西哥地區在一百年中消失百分之九十的人口,宗教上,疾病恐懼讓印地安人逐漸不信任本地神祇,很快地接受天主教;權力上,領袖皆續死亡,印地安人以為神不滿他們所推選的領袖,並將權力讓給免疫天花的歐洲人,進入權力蒸空狀態;人口上,印地安勞動人口減少造成日後非洲黑奴的引入。再來,是貪婪與暴力所帶來的災禍,16世紀時,西班牙人毀滅印加帝國,在礦山Potosi發現白銀礦,從此大量運送黑奴至此且奴役印地安人,採礦工作有極大生命風險,印地安人一但知其親人被徵招便隨之搬遷至此,人口匯集帶來商業活動, Potosi成為一大城市。環境上,原有的印地安生活靠著休耕、遷移部落維持地力,也懂得控制人口以維持資源供需平衡,然而歐洲人的開墾嚴重破壞原有生態,哥倫布剛登陸所見的綠意盎然如今只剩一片沙灘。十八世紀的加勒比海地區被大量種植甘蔗,砍下的木材則銷往英國,北美豐沛的木料資源撐起英國十九世紀浩瀚的海上勢力。而現今阿根廷、巴拉圭、烏拉圭等地盛產牛羊也是因為歐洲土地資源有限,殖民者大量畜牲運至南美飼養,再將肉品運回歐洲。生態的巨變也改變蚊子的口味,蚊子在當時根本不喝人血,僅以果汁或猴血為生,選擇人血是逼不得已。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產生的生態學轉變在學術上稱為「哥倫布交流」,也就是動物、植物、人口、疾病、文化與思想之間的交換。歐洲帶給美洲馬、小麥、天花、麻疹;美洲帶給歐洲馬鈴薯、番茄、玉米;非洲帶給美洲小米;美洲帶給西南亞花生、橡膠。1516世紀,馬鈴薯傳遞至歐洲後,英國殖民地愛爾蘭是第一個接受的民族,因為當地所種植的小麥幾乎被英國徵收,農民沒有能力負擔昂貴的小麥,馬鈴薯便很快地成為主食,整個歐洲則到了19世紀才普遍接受。順帶一提,美洲的名稱命名自義大利航海家Amerigo Vespucci,他當初所發現的大陸其實和哥倫布沒差多遠,雖然哥倫布發現較早,不過義大利當時印刷術普及,他的信件出版後新大陸廣為大眾所知,而哥倫布的事蹟尚留在小範圍的圈子內流動。

2012年9月26日 星期三

20120926 《續書譜》


南宋詞人姜夔(1155-1221)所寫的《續書譜》相較於孫過庭的《書譜》討論較多書法基礎,《書譜》本身即為重要的草書作品,內容偏重草書理論。孫過庭承自王羲之,其作品同樣講究字體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