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2012年10月15日 星期一

20121015 漫談德國藝術歌曲


起初,我們聽了一首改編自雲南民歌的聲樂,雲南的少數民族實施走婚制,為母系社會,歌曲中,女生位於低聲部,男生則位於高聲部。所有的歌曲皆由傳唱開始,而後慢慢演化,德國藝術歌曲--Lied(負數為Lieder)也是,這個詞原為民歌之意。從文學演化而來的背景,使其歌詞格外重要,對詞語的每個音色皆講究,。相較之下,轟轟烈烈的義大利歌曲講求的是聲音的線條、和聲及與戲劇的結合,也就是歌劇。在過去,許多音樂家其實皆有幻聽,像是莫札特,有的則因染上梅毒而死亡,像是舒伯特、舒曼,在那個年代,去妓院是正常的,梅毒讓他們對聲音的感覺產生很大變化。星光大道這類的商業活動,對聲音、音樂的提升其實沒有幫助,所謂的毒蛇評審時常指出參賽者某些音不準,然而對真正的音樂家而言,他們的音皆不準,這些行為只不過滿足了人們某方便的被虐心裡,上台的人希望被罵,觀眾則喜歡看台上的人被罵。

對德國藝術歌曲來說,鋼琴的伴奏很重要,在德國,要成為伴奏,必須先是鋼琴演奏家,再經由考試才能取得資格。現在的鋼琴到了巴哈(1685-1750)之後才有,在這之前為大鍵琴。莫札特(1756-1791,奧地利)的〝紫羅蘭〞為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帶有民歌意味,成為往後的德國藝術歌曲。在這首曲子中,莫札特徹底運用鋼琴將音樂意象化,也就是音畫技巧,對鋼琴伴奏可說是個突破,因為,在這之前的鋼琴伴奏結構其實很簡單。〝紫羅蘭〞為一首描繪紫羅蘭對他愛墓之人的話語,期待愛人發現他、摘下他,雖然,愛人後來直接將它踩扁,他也開心。曲中的鋼琴即描繪了愛人走進、踏扁的聲音。關於莫札特最後一首曲子〝安魂曲〞的故事可以去看電影《阿瑪迪斯》,描述忌妒其才華的人如何陷害他至死。

〝紫羅蘭〞(Das Veilchen)為作家歌德的作品,歌德在那時寫了很多預言詩,諷刺貴族,然而,貝多芬(1770-1827,德國)說他的人品不如其作品,有一回他們兩在街上,遇到國王的隊伍,群眾紛紛讓路,然而貝多芬直接穿越,將隊伍一分為二,相較之下,歌德則脫帽行禮,對自己的金主終究必恭必敬,別於貝多芬對權貴不屑一顧的性情。在貝多芬之前,音樂是屬於貴族的,然而貝多芬經由售票演出、發行樂譜等,將音樂推廣至大眾。創作背後存在著動機,貝多芬擅於把很簡單的動機擴大成一首作品,〝命運交響曲〞即是如此,可說是最騙錢的一首曲子,它全篇皆由一組基本拍子去變化,將它拉長、轉調。貝多芬的音樂創作也使用音畫技巧,不過是以管弦樂的角度思考。

將音畫技巧發揮極致的為舒伯特(1797-1828,奧地利),他是以鋼琴的角度去思考,為藝術歌曲之王。舒伯特的作品〝鱒魚〞同樣是歌德的作品,而歌德寫了四段,舒伯特只使用前三段,因為當時有文字獄,第四段為:少女啊!你們不要像鱒魚一樣被騙了!對舒伯特來說甚麼詩詞他都能創作,即使不合乎韻節也透過音量、節奏等調整。布拉姆斯(1833-1897,德國)就只選用好的詩詞作曲,畢竟好的詩篇合乎韻節,較容易書寫。舒伯特很關鍵的一件作品〝紡車旁的葛麗卿〞(gretchen am spinnrade)使德國藝術歌曲開始被稱為德國藝術歌曲,曲中由鋼琴模擬紡紗機的運作狀態,葛麗卿一邊穩定地轉動紡車一邊思念愛人,直至想起他的吻而紡車停了,然後才慢慢開始轉動,起動時的鋼琴聲不如一開始那樣順暢、等速進行,低音合聲則模仿少女心跳聲。作品〝魔王〞(erlkonig)中的音畫技巧也極為生動,全篇描述魔王誘惑小男孩的經過,魔王在歌詞中的聲調變化細膩,尤其講述我愛你那段,突然肉麻了起來,鋼琴伴奏則表現魔王與男孩之間的距離拉鋸,是一部很有視覺效果的曲子。課程最後我們聽了舒曼(1810-1856,德國)的〝寂靜的眼淚〞,為老師演唱的版本。



紡車旁的葛麗卿   gretchen am spinnrade


魔王 erlkoni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