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2011年12月23日 星期五

20111223 問題


如果技術的精細製作已經不是問題,那手做的意義在哪?


對接受者而言,如果要求的是具體成果,且目標的形態已確定,那麼手做沒有太大的意義,就像量產,人們很樂於購買低價的量產時尚,可以以低成本達到好外觀。同樣的東西,要是一個是機械做的,一個是設計師親或是哪國女皇做的,基於名份、崇拜等等心理因素,意義也決然不同。如果說是一幅畫,技術要是除了表向外也顧及到組成,可以仿真到同畫家的創作過程,像是X光的下的那些東東,或者連作者黏在畫上的一根毛也都如其做出,那麼親手的意義只剩誰也分不出來意義上的真實性。機械唯命是從,可以接收並完成繁複的命令,不過,他的功能也就僅此而已,人類的感官與情感是機械沒有的,機械沒辦法感受材料。手工饅頭的迷人之處就在於製作者的雙手。對於這些來自自然元素的東西,生命與生命間的對話是機械無法取代的。而且,我們可能會因為愛那個對象,而讓它變得更好,就像被罵髒話和被讚美的植物一枯一盛。不過,要是哪天技術精細到連哪顆葡萄比較甜都可以分辨,足以媲美人類知識感官的判斷,那麼人類真的可以少掉大半工作好好創作了。

對於創作者而言,這兩個意義差別當然大,創作打從開始後就一直走向未知,不知道何時才有果,經由手做的過程探索、發現,用活生生的肉體去感受,我們呼吸、走路,一點一點的東西都有可能改變甚麼。

數位的素描和手繪?


對我來說就是真和假的問題,數位是經由程式計算出來的,有既定的路線。質感、輕重、速度都是如此。炭筆的質感卻不是碳筆,數位的素描在本身即是仿製出生。就想真磁磚和貼假磁磚一樣,差別如何看個人,需求不一樣而以吧!

2011年11月28日 星期一

「2011世界設計展」心得


我看設計展覽的經驗很少,在台灣,只有過去幾場世貿的大型展覽,還有最近的這場。老實說,我不太喜歡。這些設計展的呈現方式主要是透過現場擺設在加上文字敘述,少數有搭配影片,是很傳統的博覽會形式。閱讀這些展覽時,對於物件的存在常常沒有辦法很直接的理解,不論是展覽想要呈現一個演變過程或者單件作品功能,都必須透過說明牌。如果說展覽的目的只是讓人們親自看到這些作品的話,那好,這些展覽都達成目的了,他們在裡頭堆放置一堆確實存在的作品,但也只不過如此而已。我覺得這些展覽很有夜市的味道,各式各樣的小吃攤們,在稱為夜市的區域裡各自營業,畫地為王,食客來了會自己邊逛邊找想吃的。

閱讀,是一個去意會、知覺的行為,一如感官,可見,閱讀的方式有很多種。當我們想要呈現甚麼東西時,必定有想要告訴群眾的事情,有其目的性,所以,溝通的成功與否就全仰賴呈現者的規劃了。最近,我在一門旁聽的課了解到一件事情,那就是,當一位藝術家和一位考古學家,皆想呈現歷史過去時,他們的方式及成效可以是大相逕庭。猜猜看,哪個角色的人會表現的比較引人入勝,為什麼?同樣的元素,安排的方式不一樣,閱讀的方式就改變了,從而影響到人們閱讀後的理解深度。而像這次的設計展覽,我想,因為陳列以及場域規劃的關係,作品本身較處於被動的一方,作品躺在那不會主動的刺激觀眾,無法進行主動的溝通,何況整體。當我們第一次看到這些物件一個個躺在那裡時,除了觀看他的存在之外,還可以看到甚麼?

    松山菸廠的空間多為狹長形,展覽空間的規畫擁擠,加上人潮眾多,在這一條條的長型工廠裡,人們就像彈珠台上的彈珠一樣,好像去哪都不是,看展過程有些為難。免費入場雖然是種福利,但我個人寧願花點錢換得較優的看展環境。免費入場也許吸引了反正沒事就來看看的民眾,透過這點,讓更多民眾有機會一窺設計在搞甚麼,我想這也是個不錯的方向。不過,由這點延伸,很遺憾的是我覺得這回世界設計大展,尚停留在基礎的回顧,並且是略提一二的回顧。沒辦法,設計史的脈絡我們國家壓根沾不上邊,辦這樣的展覽其實也很難有所謂的交鋒,主題只是取好聽的,以利提振氣勢。我們不及偉大設計史中的重量國家,有著過去穩健的法展脈絡,這些經典名品根本沒有再度展出的必要,除非是以參觀動物園心態,讓小孩子看看甚麼是獅子之類的,否則,七零八落的參觀不如出國全觀,不如自行閱讀理解其發展。

    台灣有甚麼東西可以和人交鋒?我們的的確確在設計這領域有諸多人才在努力著,並且也陸陸續續結果。但是,談到交鋒,我們有這個本嗎?屬於台灣文化的東西到底是甚麼?想像一下,台灣的氣味是甚麼?台灣的顏色是甚麼?台灣的聲音是甚麼?台灣的人民如何?建築如何?特色如何?我們的確有屬於自己的調子,只不過似乎在這個國家裡並沒有被明確的理解,我相信大眾是模糊的。如果自己都無法了解自己,憑甚麼和人鬥?如果沒有源頭的話,胡亂的發展也許可以做出屬於自我的東西,但我相信很容易帶有別的文化的影子,畢竟我們深深陷於全球化的世界中,我們大可不必這麼愛國,只要做好自己就好了,我們都可以是獨自的個體,不過要是如此,這未免也太感傷了。

    總之,這個展覽是國對國的方式在呈現,我們沒有脈絡,那麼,有屬於自己的精神嗎?我們確實有許多作品可以派遣出來一樣又一樣地出征去,雖然我並不清楚戰績如何,但是那是否有屬於自己的氣味在?是否有自己的價值觀在其中?而那個自己的是自我,還是我們?而那個價值觀是承接於哪裡?在我看來,像我們這樣的位置很容易承接別人的文化發展下去,就像新生兒一樣,出生後就開始在當代世界社會化,可惜的是我們並不是新生兒,我們是遲緩兒,學習這件事沒人會阻止,也許是時間的問題,在未來,可以有我們自己的調調嗎?這樣的話,交鋒前夕,我們彼此都會有等價的重量,並且我們可以很清楚的辨別出自己的骨肉。

    一個文化的精神也不是說有就有,也不是某人訂了就有,而是需要大眾的認同作為依歸。領導者若沒有察覺得這個氛圍將不易成效。大眾要是無法自覺自己的位置也只會讓大局更加渙散。一顆一顆星的亮起,有一天會有滿天的星星,看到那些為這塊土地努力的人們總是令我感動,他們皆積極的在表現自己,也許最後,那麼多個自己會成就一個民族。我們不可能永遠活在個體之下,當我們回溯自己的生命時,一波又一波的牽動起整個家族、環境、文化、民族、國家。最基本的,我們都是從兩個生命體的交融而產生。

    最近我對原住民特別留心,其實從以前我就很喜歡原住民文化,他們有屬於自己的根源,何況他們的傳統觀念是尊敬自然,有別於現代我們所習慣的污穢城市,最近看discovery談關於鄒族的現況,這樣的觀念還持續著。雖然我不清楚原住民文化是何時開始活躍起來的,不過我總覺得最近特別頻繁。不論如何,這情形讓我很開心,因為這些東西都是出自於自己的根源,很真誠,很紮實,很有力量。商業化的主流是大眾所熟知的,但是這樣的主流文化除了流行之外,業者賺錢之餘,創作者有多少是擁有自己的根源與脈絡?而且,真實嗎?總之,我想要講的是,面對這個情況,我自己的根源是甚麼?大多數的台灣人不像原住民那樣有紮實的根,那麼我們到底是甚麼?我很期待未來,卻也很害怕。我們對於自己的過去是模糊的,這樣對嗎?在未來,我們該如何看待自己的位置?

2011年11月4日 星期五

20111104 Journée的路障和Sleepers Awake


Journée 的路障和Sleepers Awake 的東西會吸引人是因為他們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呈現了一個異狀,一個從沒發生過的變化。當我們被異狀所驚艷之餘,可想日常生活某方面的反覆無趣。看到婆婆在掃花瓣樹葉時,我很納悶為什麼他們要被掃走,為什麼綠綠的草皮容不下他們?他們多麼美麗阿!但要求校園整潔的頭頭也許無法接受,草地上的垃圾桶和花半數業比起來明明後者獲勝!垃圾自己吃掉啦!有時候在要求一個整潔或是甚麼標準時,我常常覺得人們根本是瞎了眼沒在判斷,只不過莫名的跟著甚麼東西走。

"a sense of temporary magic that a fixed and lasting work of art could never emulate. "我還滿喜歡它的。意外的驚喜總讓人特別印象深刻,一個例常讓人習慣遺忘。一個可以長存的東西,我們會因為它的時間性而感動,一個短暫的東西,我們會因為它的難得而珍惜。我曾經很討厭花朵,因為它美麗但會枯萎,看了會難過而且又有那麼一點浪費錢。但後來想想,其實花兒美麗的時候確實帶給我快樂,那麼還有甚麼好顧慮的?買一朵很像的假花,雖然視覺永存,但他終究不是一朵花,每個事物都有他自個兒的生命週期,看開點好。不過這就讓我想到塑料的恐怖,他的出現總覺得改變了甚麼東西,好像是一個為了實用價值而出現的超級惡霸,有了他,甚麼東西都有可能不敗。還有還有,現代生活的科技發達,我們要保存一個東西變得更加簡單,有相機、攝影機、冷凍機等等,有時候當我們急迫著挽留時,很容易失去當下的價值,像是使用相機時,總覺得我好像在幫未來做紀錄,而不是當下的自己。感動和體驗式存在於自身的,我們可以經由外物刺激,但最重要的結果是自己所創造的價值。

我以前對於人類不斷想朝外星發展就抱持很大的不滿,近期看了discovery介紹一台很大很大的望遠鏡,貌似E-ELT,裡頭談了許多難以置信的高科技,像是透過可細微調整如此龐大的鏡面曲度,克服光的傳播過程中大氣的干擾。這一浩大的工程讓我看得目瞪口呆,很難相信人類可以走到這裡。從對外星探索的科技中,可以知道人類好奇心有多麼的重,好奇到不擇手段的用大腦和重金生出這些怪物。

我不知道那些聰明人在想甚麼,他的在不斷的突破之餘到底想要得到甚麼未知?我只知道,地球的狀況並不好,本星球尚有許多問題,當我們想著外星人之餘有沒有正視本星人?也許我的想法太單純了,但要是我可以一手操控本星,我希望每個生命都很幸福。當我們自己人都顧不好,何談外人。有一天要是我們接觸到外星人,本星所發生的利益衝突劇本一定也少不了。

星際之於地球,地球之於亞洲,亞洲之於台灣,台灣之於台南,台南之於南藝,南藝之於六宿,六宿之於3321房,3321房之於我。個人之於這世界存在著豐富的空間關係,太空的存在讓人們深深體悟到自身渺小,但不是唯一,當我們只能感受到太空的龐大時,我們一定是狂妄自大的愚人。雖然空間的差距確實具有震撼力,但這種自身渺小的感受的關鍵在於心態,空間是事實,感受在自己。

太空觸發我們對未知的想像,讓我們相信無限的可能。但科技剷除了未知也鏟除了想像。就像所有的人造物一樣,其實,每一個人造物的出現都帶有作者的認知,可惜本星這麼多人所過的生活也不過這樣,不知道從甚麼時候開始,量產?全球化?商業化?總之,本星人我們走在一條規矩的路上,被多數的產物所支配。

人類渴望進步。但人類進步的核心不是物質,而是觀念。物質再怎麼進步,我們的心智跟不上,也只會被操弄,i-phone的出現明顯的呈現控制與被控制的差別。現代科技所謂的人性化設計的的確確讓人更得心應手,但順手之餘,不禁感概以往我們的自由是怎麼樣被剝奪、遺忘的,而新科技所帶來的便利,是否又真適合人類?我們接受有效的科技,而它們也讓我們習慣性操作,看著說明書配合使用,慢慢地我們進入一個由他人所擬定的思考世界。

也許,我們從沒想過屬於自己最原始的狀態,表演藝術學程讓我體驗到許多現代生活所沒有的感官經驗,我想信人類還存有那敏銳的本能,可惜社會讓我們無從發揮。我想像中美麗的人類應該是無語的,也許我們可以回到生命與生命間的關係,我們不會只有語言的關係。如果我們可以靠眼睛說話,靠觸覺溝通,多棒啊!!!!比起言語,那會是更直接、更誠摯的。

我曾經寫下100個被說沒意義的問句,因為我不懂為什麼世界會變成這個樣子,雖然他確實如此。但是我常常在想這世界會長這樣是正常的嗎?我應該對這世界感到習慣嗎?生活中我們很快速的接收事物,有時已經盲目又習慣。當我坐在行駛中的交通工具上,外頭的燈接續著映到我身上,我可以知道在車輛之外有著路燈在看我,但行進中的車輛,讓我和他們快速地交錯。車輛行駛中的震動,我的身體上下起伏,馬達他在拚命地運轉,路面也許有些不平,司機正專心地開著車。巴士轉道超車,我們的速度比他們快,我很喜歡看著一輛輛的汽車被丟在後面,總覺得有些可愛好玩,車子變成一個生物,它們都有不同的表情,行駛時,屁屁還會時而上下震動,超越之間,他們就像是在說喔~等等我!然後在以有點得意的表情看著他。如果我的想法是,巴士司機有時間壓力,因次超越其他承載大型物件的貨卡,這條公路上不過是許多人類在操作車輛、執行任務那就不好玩了。

要是我是外星人,我一定會完全不了解地球的事物,而未知的時候,便會以自己的經驗去做解讀。我喜歡擬人化身旁的事物,總覺得它們都具有生命並且和他們對話,事物們存有許多不同面向的表情,它們都有各自行為的方向感。我很喜歡夜晚的路燈,他們很像是天空之城裡的那種巨神兵,低著頭靜靜地豎立在那,凝視著每一個經過的小人,有的也許在監視我,但其實它們都是守護者,所以經過他們時不妨和他們說聲謝謝或是辛苦了。

我喜歡看夜晚家家戶戶裡的燈光,我可以知道那兒有人生活著,想像它們在做甚麼一件很甜蜜的事情,要是可以窺視她們的生活就像在看電影一樣那更有趣。但我發現當自己成為那窗燈裏頭的人時,我無法去體會旁觀中對於生活想像的美好。從高處往下看時,我們更可以看清其中的狀態。一個人所存在的面向多到讓人瘋掉,就像身分一樣,我是我爸的女兒、南藝學生、超商的客人、對面人的鄰居、公園旁的路人、椅子的施壓者、堵塞馬桶的兇手、暖化的加害者等等。一個人對應起身旁的人事物,有著屬不清複雜的關係,我們重疊又連結。就連自己對自己也有好多個角色,當我在使用電腦打字時,有一人我在打,我一個我在看著我打。

其實我也搞不清楚我最後要說甚麼,簡單來說應該是,像宇宙這樣的大格局刺激之下的對應關係,在我們自身其實有擁有了,這些不過是對應的關係。阿~不管了~目前我的心得就是這樣啦! 不同的對應關係形成不同對待方式、觀點,造成不同的結果。

2011年10月19日 星期三

20111019 少了甚麼

我總覺得我似乎又少了甚麼
一輪又一輪地過了
以後再也不會比現在更年輕了
而我究竟是用甚麼在消耗自己
而那到底會不會成為有機的能量
回收到我身上讓我繼續過下去

我究竟是走到哪裡
原來在自己稱王的世界是那麼不好當
只能問自己
只能自己答
甚麼的罪過都自己擔
甚麼的榮耀都自己受
甚麼的甚麼的甚麼的
不論是哪一類最後都會回收到身上

一輪又一輪過了而我到底去哪了
自己稱王的世界原來是這樣
扛著這身軀這身分活過得十九又二分之一年
其中曾經由誰統管
一屆又一屆的首領不是我是誰
然而回到我身上又怎樣
誰的政績最優秀
那麼以前的我到底是誰
都是我的話到底有幾個我

一任又一任都不太一樣
現在既然可以任性而為卻鬧得有些糊塗
認識這檔事還真是難以意識
又難以控制
原來原來站在一邊看一下就知道
原來真的還頗糊塗的
哀 是否該早點看的
看呀看 卻也不知該怎麼辦
看呀看 卻卻卻
也看糊塗了

糊塗糊塗變成一坨髒髒的東西
越攪越混濁都快變成黑黑的東西了
但是我還真想把雜質挑一挑
但真的好雜
雜到煩死人
嗯哼 十九又二分之一年
又二分之一
我再也不會比現在更年輕了
我邁向的是成長也是老去甚至死亡
那個結果如此鮮明
卻又令人逃避

知道在逃避
都知道這是在逃避
都在逃避逃避逃避逃避
所以哩
所以呢
所以怎樣
就是所以然後好像就是點點點在點點點
總之就還是逃避
一直轉一直轉

是自己的錯
但轉了好多圈之後又不得不轉了
停下來
快停下來
回到一個點吧

2011年10月9日 星期日

20111009 嗶聲後留言

嗶......
台北車站這個密集的交通轉運點,裡頭的空氣令人想逃、想跑,人的密度絕對是全台灣地底下最高的,在裡面,一個不留神便被撞得丟了方向都,速度不對就好像馬上要被輾過一樣,很難保有自己的速度,劈哩啪啦人海洶洶,無法防範的攻擊是冷酷的,好似每個人都要衝過來打你一巴掌,我很難想像這樣的碰觸是無感的,但是,在我昏頭之餘,時間沒有靜止,我要麻木了,都市住久了好像會畸形。

嗶......
南藝的房間像是我的洞穴,在這洞穴裡,我好像在淨化自己,或者說以一種逃避的心態去過生活。生活於此,我可以逃掉社會化的價值觀,我可以逃掉父母的過度關心,我可以逃掉我所熟悉的一切,我可以逃掉令人麻木的都市,我可以逃掉商業機制的誘惑……。好像可以把身上的灰塵拍一拍了。然而剩下來的東西是否過於夢幻這就還不清楚了,因為有時候連自己是否真的醒著都不知道。這樣的距離便於遠觀,雖然南北奔波有時辛苦,但很幸運的是,我可以有這樣機會去把自己放在極端的兩邊,中間的過程則讓人試著去選擇與判斷。

嗶......

城市是由許多根支柱所支撐的,那些柱子個個來頭不小,當然少不了資本主義與父權體制,在這些龐大的勢力下,社會當然受之影響,也許有些東西還慢慢地在被建構,有一天可以讓這世界煥然一新。街道上商街林立,馬路上川流不息,全天候的促銷活動讓人們像頭公牛,儘管往紅色的地方衝。諸多的刺激讓人麻木了,在這個擁有豐厚物質的時代,萬事萬物得以為命是從。戰爭是欲望的孽。這個世界變得不斷往外擴張抓取,最後會被啃食得一無所有,真正豐沛的在源頭,其實只要停下來,回頭看一看,會發現有一口湧泉在那,它會因為愛而無限,就想女神的力量一樣。

嗶......
活在自己的創作想像世界裡,是不是沒有時間 ? 是不是一點也不需要月曆 ? 也許可以自己做一個屬於自己的月曆。在那裡,沒有白色的世界,藝術家們恨不得用盡自己的一切,填滿納空間,覆蓋上自己的念頭。我們學校很乾淨,有數不清的白色,看了好難過。我活在自己的腦袋裡,我所能做的在身體、在房間,然而常常這些東西不盡然屬於自己,只有畫紙讓我合法的為所欲為,到底有甚麼好管的?十二月了,民國一百年要結束了,好想做一個自己的月曆,活得過去嗎 ?

嗶......
說甚麼自由!!!!哪有這回事!!!永遠都得不到!!!甚麼是自由?而自在?你的心你的肉是分開的所以不自由!你的慾望你的道德無法統一所以不自由!你是任性你不自由!你自在但不自由!在圈圈裡可以自在淡大圈圈就不一定自由也不一定自在,所以現從小圈圈裡的自由到大圈圈裡的自由自在。你在哪裡!你看甚麼你聽甚麼你聞甚麼你吃甚麼你到底在哪裡!你去哪裡了,不要分成這麼多碎塊散布各處,我要找不回來了!

嗶......
嗶......
嗶......
嗶......
嗶......
嗶......
嗶......
嗶......
嗶......
嗶......

2011年4月11日 星期一

20110411 回複

也許我們該回復到一個最純粹的人
一個活著的人
一個觀看 聆聽 訴說 觸碰的人
一個呼吸 吐氣 吸收 消化的人
一個行走 伸展 大笑 痛哭的人

也許我們該全神貫注地投入自己的軀體
們只管在乎當下的自己
好好走路 好好吃飯 好好說話 好好活著

我聽不見自己的聲音
肚子餓了我卻不知道自己想吃的東西
我任由掉著發亮的看板處置
好似自己委屈
但其實是我不清楚
儘管只是飢餓
我無法主動地滿足自己
徘徊於巨大的文字看板底下
我只聽到店家的招呼聲
回顧自己的驅體卻是鴉雀無聲
嘿!有人在嗎?......
回答我好嗎?......你想要甚麼?......

我很難聽見自己的聲音
當我看見一粒粒地炸地瓜球在那發亮
我不確定自己的身體是否願意
但我的意志告訴我他喜歡
一個人的欲念足以自殺
因為我們總是沒有聽見身體的聲音
嘿!你還可以嗎?想睡了嗎?想吃甚麼?需要甚麼?
嘿!嘿!嘿!你說說話啊!怎麼都不理我啊?
真是的!你到底想要甚麼!

我想
我得多花點時間和自己相處
也許他不懂得說話了
ㄟ~是說啊!是不是?......哀~真拿你沒辦法
對不起我該好好聽你說話的......嗯

2011年2月9日 星期三

20110209 不就是個肉球

我知道我一開始是一個肉球
漸漸地
我知道我有眼睛鼻子耳朵嘴巴
還有兩隻手兩隻腳
漸漸地
我知道這個是肚臍這個是臀部這個是頭髮
還知道這是手指頭那是腳趾頭
然後
還知道肩膀脖子背部肚肚大腿小腿腳掌
後來
我知道眉毛睫毛顴骨鎖骨肋骨肩頰骨
總而言之
我知道了一堆結果最後
我知道所謂的腰身還有三圍當然知道身高和體重
原來
我們身上的肉還可以這樣被衡量著我都不知道當然
更不知道其中所代表的意義為何只知道是一種測量身體的表態
我知道身體的尺寸不能太小不能太大會影響身體健康

不知道為何有一種狀況是我們很健康卻硬是要讓身體套進某一種數字中堅持讓他不上不下
這樣的數字不是誰所定義的而是這樣的型態是誰所喜歡的
於是為了成為某個形態必須將自己用膠帶綑綁起來然後塞進模型裡讓它盡量同化
不論過程有多們痛楚也不會意識因為這是理所當然
打從一開始是這麼地自然生長著誰會想到這樣身體不在自由轉而依附那樣的狀態
毫不囉嗦地套了進去綑綁自己在數字間距中渾身不對勁
這時的身體是誰的都不知道了

2011年2月8日 星期二

20110208 校對

我到了超級市場推著籃子閒逛
走到泡麵區
看著層層疊疊的泡麵長到了天上
選擇之多我頭昏眼花
各種品牌各種標榜各種口味全都是由文字構成
在塑膠包裝上竭盡所能地吸引顧客以圖片挑起欲望
誰都知道圖片是一回事卻總是不知不覺地放進購物籃
於是
我們努力在文字上尋求真相卻也只能用恍惚的記憶去判斷
千花亂墜的文字所說的是被定義的感官經驗
我們稱呼那叫做口味
配合著多元的原料名稱
我們選擇口味是因為我們在尋找自己所喜歡所渴求的感受

然而
甚麼都不是真實
當我們選擇自己喜歡的口味時
那不過是個文字不過是個抽象的代稱
最可貴的是留存於記憶的感受
這樣的抽象永遠無法被取代甚至超越
因為那是你
我們一邊閱讀文字一邊從記憶所取資訊
有時候這樣的校對累人
要不是我想要再次確認那記憶的味道或者做次等的回味
我必隨機抽樣拿了就走
我不要去知曉文字口味
我要靠自己的感官去判斷
先知的後果總讓人太失望
後知的驚喜才讓人意識已知的感受是可貴
時而也是種累贅
他讓人忘卻當下轉而和縹緲的印象比較
於是
我發現我不知道甚麼是真

20110208 次等品

我們向物質的索取只不過是抽象的替代
因為我們很難追求那個真實
我們甚至可以因為過於困難而忘記那個真實
轉而將物質的滿足取而代之
不過
也許我們生來就不曾認識或體認那個真實
因為這個真實早已被陳年已久的揮所覆蓋
即使有人曾試著清掃卻也遺世過久難以讓人相信
廉價的替代品言簡易懂容易取得
我們可以假裝這些替代品是真品然
一代傳一代他就變成另一種真品
於是
我們再也無法找最最初的真品

2011年2月6日 星期日

20110206 賭

我開始破壞自己的身體
我不戴圍巾
我不穿襪子
為了美麗我可以不顧自己

我洗完澡抱著熱騰騰的身體衝向界外的冰寒
踩著夾腳拖一步一蹋地飛奔著
厚厚的外套裡僅留薄薄的衣裳

挽留曲線

明知要照顧好自己
而獨自的世界裡意志褪去

為你為他為我為誰
我混了

日子久了更衰退
我破壞著自己向暗黑賭氣

求著一絲回應
如願地
那方端來一道佳餚也遞上條圍巾
我貪心了

我浸泡在一堆零食與便利超商中呻吟

假借孤苦以求援助
寒風中不覺冷冽
飢餓裡了無味覺
抽出了精力投注暗黑

卑微的賭注
卻也全神貫注又全心全意

並竭盡所能地祈求
也累了

慘烈的循環走到這裡

我又開始破壞我自己的身體對我自己抗議
嘲笑著自己

而誰也不知道我正賭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