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2012年12月15日 星期六

「豸苗」紀錄片拍攝




有貓,淡水紀錄片拍攝大綱

    有貓,淡水事件為例,討論人類社會生活中,貓隻與人之關係,進而反省所謂愛護動物之行為與觀點,並重新審思生命價值」此課題。雖然「淡水有貓」試圖以貓為主體出發,但「人類」是否真有可能達到「以貓為主體」?而欲以貓為主體之立場為何又如何以貓為主體、如何可能以貓為主體 檢視人類對於動物之種種做為,似乎是良心問題而非道德問題。良心即善心,善心即仁義之心,然而光以TNR來說,到底何仁、何義?又到底為誰而仁、而義?

    人類文明的介入大大影響自然生態的平衡。從古至今,皆由強勢的文明操控世界走向,人類的確已經將這世界改造成以人類為主體的生活世界,所有的設計無不只為了人類。人類關懷動物自然出自惻隱之心的本性,但發起的憐憫與可憐之感不過是源自罪惡感。事實上,人類為自己設計的世界都不太適合自己了,何況其他動物!不過,既然貓與狗做為與人類密切互動的動物,不像鳥兒在天上,不比老鼠、蟑螂討厭,不如某些東西隱而不見,牠們存在性之顯著促使人類意識到某些東西。

    這個社會環境確實影響了貓與狗的生活方式,我們無法知道牠們是否適應環境、是否生活愉悅,但可以知道,人類對於牠們無法掌控的狀態感到困擾,像是隨意地死、繁殖太多、咬破垃圾袋、隨意解放等,總之,這些狀況促使人類出手,伴隨著所謂保護拯救意識,以牠們生活之困苦為想像前提,為了不讓其生命遭受威脅,試圖使牠們符合人類寄望的生活方式,將貓與狗納入為人類設計的世界裡的新設計。在此,人類行為的主動涉入,是否顯得有些強勢、專制或者愚昧?是否含有十六世紀歐洲之於美洲那樣,自以為文明而視原住民為野蠻的我族中心主義心態?貓與狗在其中的價值到底是如何被看待?是生命還是可以任意操作的物?人類會因為人口太多而強制結紮嗎?即使現今這樣的社會威脅到了其他動物,人類還是不會放棄自己又文明又富裕又美好的生活環境。

    關於有貓,淡水紀錄片,以瞭解有貓,淡水」事件的來龍去脈為出發,認識其中政治、經濟、大眾介入之變化,試問其行動目的與觀點、此事件之相關行為為何產生,追溯刺激這些行為產生之源頭,以檢視當今狀態。訪談對象我們預設動物學家、獸醫、愛貓人士、厭貓人士、虐貓人士、收容所人員、心理學家、哲學家等,對於生物學家,欲了解「貓」之生物特性與其相關歷史,檢視人類與貓越發親近之現象中,人類的作為分別對貓與人之意義、改變為何。難道貓沒有人類就會活不下去嗎?到底貓隻是否真需要被人類飼養、保護與控制?或許還可參考心理學家(人類心理學、動物心理學)等相關人士,探索人類對貓之作為出自怎樣的觀點。主要可以透過哲學家之思想,探索生命價值及物質化的問題,生命與物之分別為何怎麼樣的觀點歸屬於生命、怎樣屬物?再來,透過愛貓人士、厭貓人士、虐貓人士,試問為何愛貓、為何厭貓、為何虐貓?了解其對於貓所持有之價值觀及相關行為實踐之觀點。

其中,希望可以訪問到不同年齡層對象,欲參考不同時代背景之人對此相關議題之看法,藉以看到人對貓或飼養之價值觀的時代差異。台灣過去的社會是如何與貓或其他動物共處?在那年代,有今日有貓,淡水」事件當初所面臨的問題嗎?時代的變遷中這些問題如何形成?任何一種風潮的價值皆需要等待適當的時空做判斷,有貓,淡水」此事件的價值到底如何難說,現況雖暫定如此,不過,牽一髮而動全身,人類的某些干涉或許是為了解決某問題,必也會衍伸出其它問題,至於問題將擴大或縮小誰知道。況且,問題總不會無中生有,而我們所要解決的問題到底是它自己來的,還是我們自己引來的?在有貓,淡水」裡,人類與動物之間的距離拿捏有待檢視。
    紀錄片做為對社會現象之描寫、紀錄、研究等之藝術形式,由閱讀社會現象出發,透過創作者已身立場、觀點陳述,在此,沒有真實存在。一個懂得思考的人類所執行的任何行為、決定,無法客觀純淨。若要求客觀中立,也許是變相地走向大眾觀點,客觀與否多是少數多數之問題。我們雖存有上述拍攝觀點,卻不希望落到一味證明自己之偏激,整體拍攝方向希望透過不斷地提問,檢視我們的觀點與困惑,影片走向也許將完全翻盤或者更加深入,這是個不斷透過現實現象去反問的過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