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2012年11月28日 星期三

20121128 創作狀態

        面對創作者的繪畫作品,也許可以從其形式談論,但更重要的是追溯產生造型的動機。每個創作者在創作上皆有其關注的優先順序,對某些人來說,或許構圖、色彩、線條為重,又或許存在感、生命價值、政治等才是首要。我們得找出自己的排序,建立自己的系譜。對於認知藝術,學校這環境規畫的藝術學習課程為切割狀態,各個科目之間的關連性弱,整體課程並非相連在一起,他們或許從材質、形式分割,而這種類型的學習環境並不適用於每個人,也許我們會有種經驗,上了某些課程後覺得無關痛癢,似乎,某些我們所需要的東西無法從中獲得,有時又只需要一個觀念或想法便啟動了自己。藝術並不培養於技術學習上。

        創作上,也有輕、重、緩、急。當我們對目標、對象越清楚時,會越用力去做,就像戀愛一樣,當自己誤判對方為真命天子而用力追求,結果不一定傷到對方,但很可能傷了自己。對於年長的創作著而言,他們隨著時間流逝,慢慢地清理自己,越留越少越精簡,一方面也慢慢地放慢速度,畢竟,人生很短,一旦趕著、急了人生更短,慢慢走人生反而長。創作如愛情,用盡全力追求後,或許感到疲乏、倦怠甚至無力,因而轉型、持續、放棄......總之,這跨越需要極大勇氣與思考。雖然大多時候我們並不清楚自己所求,然而,不清楚而做不一定不好,難道沒想清楚就不用做嗎 ? 面對焦慮與沮喪可以回到根本問題去想,如非文本的哲學思考等。放空對創作者來說極為重要,做與想的比例至少要一比一,甚至一比二,就像一個大樹的根,其總體積是地面所見的二十倍。

All artistes are alike. They dream of doing something that’s more social, more collaborative, and more real than art. – Dan Graham

        也許我們曾有或常有孤獨感,它從時間、空間等距離差而起,帶來獨處的機會,而從孤獨感中學習自處,於是間接體會關係性。當今社會雖流行著與社會具關聯性的創作類型,卻不一定關乎藝術本質。當代藝術所處理的關係性,是否更進入本質探索,或者僅止於瑣碎繁複的資訊處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