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2012年11月13日 星期二

20121113 「武丁與婦好」展覽心得


期中報告武丁與婦好」展覽

  關於商代是否真實存在的不確定,在1928年於殷都故地河南安陽小屯及侯家莊所發現之武丁墓,正式確定其存在。而武丁則是商朝第二十三代之王。參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之《殷墟婦好墓》得知:殷墟婦好墓於1976年被發掘。其墓葬埋在一座殷代房基下方,規模不大,但墓室未遭破壞,隨葬棄物極其豐富,是殷王室墓中最完整的一批資料。從銅器銘文和器物的形制及參照甲骨文中的相關記載,確定此墓墓主為殷王武丁配偶婦好,她死於武丁時代後期。此墓之發現對於殷代歷史,尤其武丁時期之政治、經濟、手工藝、文化藝術、方國、禮制以及銅器斷代、殷墟布局等問題,都有重要價值。

  婦好墓豐富的隨葬器物有銅器、玉器、石器、寶石製品、骨器、象牙器、陶器、蚌器、紅螺等。而這次展覽以銅器、玉器、龜甲為主,少數石器、象牙器、骨器,此外,特別用心於甲骨文之呈現,透過文字之解讀,確實讓我們體認商代人士熱愛占卜的文化。繁美的銅器中,那些器形組成複雜的禮器皆採用分鑄法鑄成,其造型設計十分嚴密,鑄造技術相當成熟。而器皿的裝飾除了花紋外,還鑄有各種突起的動物形象,有象、牛、羊、蛇、蝸牛等,尤其是鳥的形象使用頻繁,因為商代人相信自己是鳥的後代,而他們也經常混合各種動物之特徵,創造出難以辨認之怪獸。

  由這次展覽的器物中,我對於較抽象、簡樸的形體感興趣。雖然精緻的銅器與玉器有著令人讚嘆之工藝技巧,但別忘了,它們事實上是為皇室、貴族獨有。陪葬品的質量透露墓主地位,其中,銅鏡的存在代表地位之高,一國之王武丁之妻­­婦好的墓室可想而知隆重且盛大,在此,這些被挑選過、具階級性的藝品,呈現的是皇室品味,多數精品的創作目即是彰顯貴氣,在此,我們只看見了商代皇室。於是我不禁好奇,平民的文化在哪?歷史故事的形成基本上是透過考古、文獻資料,而這些我們能研究的資料是如何被流傳下來?又為何是這些資料被流傳下來?或許,我們所知的歷史故事不但片面,也不真實。

  關於吸引我的器物,如做為樂器使用之石器石磐,材質為白色泥質灰岩。一面稍拱起,利用岩石的自然層理制成。上端有穿圓洞。由其材質我們可知此樂器起源之早。人類祖先經歷漫長的石器時代,石器做為當時主要的生活、生產工具,或許他們在生活中偶然發現敲擊石片會發出悅耳之聲,於是促成石磐的發明。再者,同樣是樂器的陶器陶塤三件,材質皆為泥質灰陶,表面磨光,體型兩大一小。外形為尖頂、腰鼓形體、小平底、體腔中空,於頂端正中間有個圓形吹氣孔一個,近底部的一面則有倒三角形排列的小孔三個,而另一面有左右對稱的小孔。陶塤在歷史上出現很早,早從新石器時代一直延用至今,它曾是音樂史學家推測古人音階發展水平之主要參考。早期的形式為此次展覽這種蛋形,而後期發展出許多人頭形、鬼臉形、獸形等,其樂器功能減弱。以上關於兩樂器資料除了參考《殷墟婦好墓》還參考《中國音樂考古學》。

  至此,書籍上關於器物的詳細介紹在展覽中不易閱讀,我想是因為這並非展覽重點,甲骨文擁有的詳細說明在其他器物身上沒有實現,再加上燈光布局之統一(皆頂光),並無考慮各式器物形體特徵所需光源。不過即使我們透過乾淨的玻璃把甲骨文看得清清楚楚那又如何?我們得到了甚麼?當我們確實看見古物的意義在哪?或許我們能將其工藝技巧一覽無遺,日常的傳播影像終究不比親眼所見,然而,歷史對我們來說價值何在?是看到這些物嗎?我想不是,透過物更重要的是看見其時代性。樂器不如多數視覺性藝品,其藝術性發揮在欣賞者身上,看著樂器,我們並無法想像其音色、樂曲,更難想像當時社會之氛圍,樂器形態之簡樸對比銅器、玉器之顯貴,然而,或許在樂器裡,更能體會普遍於那時代的狀態,音樂可能有階級性,但其隨風飄揚的特質,在社會上是廣布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