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2017年2月17日 星期五

駐村計畫2017_上海市仙橋村健康操

四月駐村的作品進度展演將同步至粉絲專頁!歡迎前往關注!

上海「OPEN&FUN Art Village 奔放藝術村 藝術家駐村」計畫是由台灣養雞場藝術發展協會辦理,補助含來回機票、住宿、材料補助費、餐食費,上半年度推薦5位,下半年推薦5位。共23位報名,選出5名正取,3名備取。分別是正取:高昌湧、高登輝、何彥諺、太認真(團體)、許懿婷(團體)。

這是我第一次申請駐村計畫,希望到一個新的環境做創作,考驗自己對環境的應變能力,以及作品到了不同環境會如何成長與被觀看。我一直覺得申請駐村好像很難,複雜的其實是準備一些文件,其中最重要的是作品集以及作品計畫。作品集我一樣選擇過去兩年的作品三件為例,作品計畫如下。

關於書寫作品計畫時,一開始很懊惱不知道要寫什麼樣子的計畫,我可以只是做自己想做的事嗎?還是要討好當地文化?是否要針對他們的需求去做計畫?內心有好多掙扎,最後,我所考慮的還是,如何與當地對話?我為何選擇這個地方?這個地方有什麼特質?他的文化背景為何?在這裡我能做什麼?雖然計畫書看起來還是很兩光且不知道在幹麻,但還是很感謝老師們與養雞場藝術發展協會給我這個機會到上海做行為創作。







以下老師的建議為我自己消化過的說法:

  • 張乃文老師:可以把家訓操的採集範圍縮小,變成針對某戶家訓編制健康操,由該戶的住戶自己跳,讓村民可以主動參與。如果我們採集很多家訓自己帶頭跳,可能當地居民回會比較不願意加入,但讓他們跳自己的家訓,他們或許會比較願意參與。然後,帶操的平台要件高一點,要有崇高的感覺。
  • 林宏璋老師:關於仙橋村健康操牽涉到的美德教育,可以參考蔡元培的『美感教育』以及德國哲學家 Friedrich von Schiller 的 aesthetic education 相關文章,談論美育教化當中美與自由之間的關係,以及美感與健康的連結,這些東西的代表就是法西斯教育中的美運活動,他們對於身體的規訓非常徹底。




公共藝術_課程大綱(理論課程)

教學目標
1. 建立公共藝術的正確觀。
2. 瞭解台灣公共藝術的發展。
3. 學習國外傑出的公共藝術建設。
上課方式
1. 由教師按所訂的主題內容授課。
2. 每次堂課為背景/理論講說. 輔以圖片介紹實例。
3. 每堂下課前五至十分鐘由同學發問討論。
作業要求
1. 沒有期中與期末考。 選修的同學繳交兩篇報告,
         報告要分別於指定日期繳交。不接受逾期或遲交。
2.        每篇報告以 A4的紙,12號字細明體,三千至五千字,貳拾至參拾為限(不含封面)。
          內容以本學期上課相關者為主。由左至右打字,裝訂在左。
          照片至少十張(不要大於3x5)需附圖片解說。
 繳交報告日期:
第一篇報告:第8週上課日04/7下課前繳交。
第二篇報告:第17週上課日06/9下課前繳交。
每篇報告同時準備簡報檔於次周上課日上台簡報,簡報時間以15分鐘為限.
如未準備充足知簡報內容,未達15分鐘者,該次報告成績以8.0 折計算.
3. 如請假不上課,必須有校方請假証明,方可不計入缺席。
4. 報告內容不可下載,必須有心得與列出参考資料.
成績計算
1. 每篇報告各占學期成績 40%,兩篇報告合計為70%。
2. 隨堂抽點出席狀況占 20%。
3.       同學互評成績占 10%。







次數 日   期 上 課 內 容         參 考 閱 讀 資 料 備 註
1      2/17    公共藝術的法治        臺灣公共藝術的探索/倪在沁
2 2/24 公共藝術的操作程序 公共藝術操作手冊
3 3/3 公共藝術的民眾參與 實錄示範(實驗)設置執行實錄
4 3/10 公共藝術的管理維護 公共藝術實務講習手冊
5 3/17 公共藝術獎        藝術介入空間/姚孟吟譯
6      3/24    公共藝術vs.都市美學      都市空間之整體營造/劉麗卿
                                        空間美學新發現/黃健敏編
7 3/31 公共藝術vs.交通建設      布魯塞爾地鐵之藝術景觀/傅維新
                                  台北市捷運公共藝術導覽手冊
                                        捷運公共藝術/楊子葆
                 
8 4/07 公共藝術在校園       發現都市美西篇/黃健敏                        
                繳期中報告
9 4/14 同學簡報期中報告

10 4/21 公共藝術vs.普普藝術      普普藝術/張正仁譯
11 4/28 公共藝術vs.節慶活動 節慶的公共藝術/黃健敏
12 5/5 公共藝術vs.景    觀     critical issue in public art/Harriet F. Senie ed.
                                        美國公共藝術評論/慕心等譯
13 5/12 公共藝術vs.紀念性   景觀紀念性建築/游明國
                                        紀念性的公共藝術/黃承令
14 5/19 公共藝術vs.教育推廣
15 5/26 公共藝術vs.藝術介入空間
16 6/02    公共藝術vs.藝術創作I
17 6/09 公共藝術vs.藝術創作II    繳期末報告
18    6/16 同學簡報期末報告

2017年2月16日 星期四

空間創作研習Ⅱ_課程大綱(創作課程)

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程是針對個別學生不同之資質、程度與學習背景訂定不同之授課教材,以循序漸進地方式,視狀況採2人一組或一對一教學;著重解決學生個別之問題,在紮實的學術基礎上,拓展個人作品視野,加強專業的研究方法與技巧學習,並深入探討音樂學相關主題,提升研究生專業研究能力。另外,並輔以相關之人文學科與專業課程,讓學生逐漸進入碩士學位論文研究範疇,鎖定方向、蒐集資料等。

評分方式:
一、評分標準:創作報告表現30%,期中考20%,期末考20%,展覽觀摩考評30%(出席率及研習態度)
二、成績標準:94-70(最高分數與及格分數)

每週授課進度表 Weekly Schedule
針對各學生不同之程度與學習能力、研究方向,訂定不同之授課計劃,並彈性調整。
第一週 西方空間的構組觀念
第二週 空間視覺的建構
第三週 空間量體的表現
第四週 物件空間的訊息
第五週 時間內容的視覺化
第六週 空間觀念的辯證
第七週 空間記憶的再現
第八週 期中評鑑
第九週 個人報告
第十週 個人報告
第十一週 個人報告
第十二週 儀式性場域
第十三週 空間拼貼
第十四週 校外參觀
第十五週 校外參觀
第十六週 期末評鑑
第十七週 期末評鑑

2017年2月14日 星期二

影像創作研習Ⅱ_課程大綱(創作課程)

課程目標」:培育藝術中關於當代影像創作的基礎實踐能力。
                   

「評分標準」:期中作品評圖、期末作品評圖、學期課程出席及學習狀況。

「每週授課進度」:
 單元一:
            (第一週)當代藝術中的影像創作(作品分析)(一)
            (第二週)當代藝術中的影像創作(作品分析)(二)
            (第三週)當代藝術中的影像創作(作品分析)(三)
         

單元二:
            (第四週)景框與鏡頭(一)
            (第五週)景框與鏡頭(二)
            (第六週)景框與鏡頭(三): 學生作品實作評析
         

單元三:
            (第七週)取鏡實作 (一)
            (第八週)取鏡實作 (二)
            (第九週)取鏡實作 (三): 學生作品實作評析
         
           
            (第十週): 期中作品評圖

單元四:
            (第十一週)分鏡實作 (一)
            (第十二週)分鏡實作 (二)
            (第十三週)分鏡實作 (三): 學生作品實作評析
         
單元五:
            (第十四週)(微)影像製作(一)概念(形式與內容)生產(他者:災難)
            (第十五週)(微)影像製作(二)概念討論與修正
            (第十六週)(微)影像製作(三)概念確認
            (第十七週)(微)影像製作:前置與後製(學生微影像作品實作完成)
       
           
            (第十八週)期末作品評圖


教材內容:本課程為(繪畫/複媒主修)創作課程,參照之當代藝術內容繁多,無固定教材(需視個別學生實際創作學習狀況調整 )。


選課注意事項:
說明 1:欲修習本「影像基礎研習」課程之學生,建議應併同選修「複合媒體組」之「影像軟體 PREMIER 」課程,以滿足課程基本(後)製作技術需求。
說明 2:參與本課程學生,建議先備妥自己過去(主要創作/任意類型)作品基本資料內容(原件或電子檔均可), 作為個別指導之依據。 若無則免 。
說明 3:選修本課程學生,需自備基本拍攝設備(至少需要具有攝、錄影功能之手機),較專業之攝錄影設備機具拍攝時由系辦出借提供。

視覺專題製作研習Ⅱ_課程大綱(創作課程)

培養學生認識並研究専題製作、美術媒材,應用複合媒體開發創作潛能,提昇獨立創作研習與創作能力。

評分方式:
(一)作品及創作表現50%(二)出席率20%(三)研討互動表現30%
作業要求:
(一)期中作業1件(二)期末作業2件(三)創作自述報告一篇

 1.藝術學手冊(藝術家)
2.現代藝術理論ⅠⅡ(余珊珊譯 遠流)
3.普普藝術(張正仁譯 遠流)
4.在藝術終結之後(亞瑟*丹托 麥田)
5.抽象藝術(黃麗娟譯 遠流)
6.臺灣當代藝術(謝東山 藝術家)
7.關鍵詞2000(廖炳惠 麥田)
8.後現代的造形思考(呂清夫 傑出)


 1.複合媒體發展概況及意義研討
2.當代創作媒體美學意義研討
3.臺灣當代美術研討
4.複合媒體專題製作
5.現代藝術理論研討

授課進度
1、當代複合媒體發展概況
2、當代複合媒體美學意義及作品賞析
3、複合媒體製作計畫(I)
4、複合媒體製作計畫(II)
5、複合媒體專題製作及講評(I)
6、複合媒體專題製作及講評(II)
7、複合媒體專題製作及講評(III)
8、創作自述寫作研討
9、期中作業檢討
10、物體藝術發展概況
11、台灣當代藝術研討(I)
12、台灣當代藝術研討(II)
13、專題製作與研討(I)
14、專題製作與研討(II)
15、創作議題研討
16、造形思考與實踐(I)
17、造形思考與實踐(II)
18、期末作業評鑑與講評

身體政治_課程大綱(理論課程)

身體政治
研究所課程

授課教師:張懿文


一、課程簡介

這門研究所理論課將以當代的身體理論為範疇,特別探討身體是如何在社會建構的過程被觀念化與再現。每週皆有內容豐富的指定閱讀資料,我們將評析身體在個人和社會中的重要性,並探討身體如何體現(embody)身體政治的可能。本課程援引表演研究、性別研究、現象學、舞蹈理論、文學理論、社會學與後殖民理論等當代批判理論,探查這些不同的理論觀點如何提供特定對身體的理解方式。在分析身體重要性的過程中,本堂課也會透過每週身體力行的書寫,協助同學練習如何將肉身理論化。
二、課程要求
1. 準時出席,請勿遲到早退,不缺課。無故缺席2次以上,出席率以不及格論。
2. 請按時繳交作業,逾期不予受理。
3. 上課時手機請關機,禁止使用電子產品。
4. 每週指定閱讀資料需在上課前仔細研讀完畢,並踴躍參與課堂討論。
5. 書面報告格式: 電腦打字,上下左右頁緣2.5cm,細明體12號字以上或標楷體14
    號字,1.5倍行距(須有間距讓老師眉批)
7. 課堂報告:
每人每學期需進行1次課堂報告。每次一小時。
報告內容:將當週指定教材閱讀後,總結大綱和論點,並分析文章中的理論與身體之間的關係,並分享符合當週理論的相關藝術家作品。
8. 「期末報告」:
針對與身體相關的議題,援引課堂中的理論,撰寫一篇有觀點的研究報告。
禁止抄襲網路文章,抄襲者以不及格論
每篇字數至少1500字

三、評量方式
上課出席與討論:30%
課堂報告 30%
期末口頭報告20%
期末書面報告20%

四、參考讀物
Bahktin, Mikhail.  Rabelais and his World. Introducti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9)
劉康, 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 麥田, 2005.
Judith Butler, 性.別惑亂:女性主義與身分顛覆, 桂冠, 2008.
Farman, Jason. Mobile Interface Theory.  Introduction and Chapter 1 from  http://mobileinterfacetheory.com/introduction/
Grosz, Elizabeth. 1994. Lived Bodies: Phenomenology and the Flesh. Volatile Bodies: Toward a Corporeal Feminism. Bloomington: Indian University Press.
Hayles, N. Katherine.  “Virtual Bodies and Flickering Signifiers” http://www.english.ucla.edu/faculty/hayles/Flick.html
Mauss, Marcel.  “Techniques of the Body,” In Economy and Society. (Volume 2, Issue 1, 1973) pp.70-88 http://monoskop.org/images/2/22/Mauss_Marcel_1973_Techniques_of_the_Body.pdf
Manning, Erin. Politics of Touch.
Iris Marion Young, 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 商周出版,  2007。
Merleau-Ponty, 身體現象學大師梅洛龐蒂的最後書寫:眼與心, 典藏藝術家庭, 2007。
Savigliano, Marta. Tango an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assion. 2005.
John Berger, 觀看的方式, 麥田, 2010.
蘇珊.桑塔格,  疾病的隱喻,  麥田, 2012.
蘇珊.桑塔格,  旁觀他人之痛苦, 麥田, 2010.
Ackerman, Diane. 莊安祺譯, 感官之旅—感知的詩學,時報出版, 2007。
黃克武,  言不褻不笑:近代中國男性世界中的諧謔、情慾與身體, 聯經, 2016.
Gilles Deleuze, 2009,《法蘭西斯.培根:感官感覺的邏輯》,臺北:桂冠。

五、課程大綱
Week 1. 2/14 課程介紹
課程介紹: 身體作為理論
Ackerman, Diane. 莊安祺譯, 感官之旅—感知的詩學,時報出版, 2007。

Week 2. 2/21 規訓身體
Mauss, Marcel. “Techniques of the Body”
http://monoskop.org/images/2/22/Mauss_Marcel_1973_Techniques_of_the_Body.pdf
傅柯的規訓 Michel Foucault,  林志明譯, 古典時代瘋狂史, 時報出版,  2016.

Week 3. 2/28 和平紀念日放假

Week 4. 3/7  文化抗爭身體: 接觸即興工作坊
Novack, Cynthia. Sharing the Dance.
Week 5. 3/14 瘋狂身體
劉康, 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 麥田, 2005.
* Bahktin, Mikhail.  Rabelais and his World. Introducti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9)

Week 6. 3/21 疾病身體/殘缺身體
參觀展覽:台北當代藝術館【羅莎的傷口】Rosa’s Wound
http://www.mocataipei.org.tw/index.php/2012-01-12-03-36-46/upcoming-exhibitions/2297-rosa-s-wound
蘇珊.桑塔格,  疾病的隱喻,  麥田, 2012.
蘇珊.桑塔格,  旁觀他人之痛苦, 麥田, 2010.

Week 7. 3/28  性別身體
Judith Butler, 性.別惑亂:女性主義與身分顛覆, 桂冠, 2008.
*Sara Ahmad, Queer Phenomenology.
*黃克武,  言不褻不笑:近代中國男性世界中的諧謔、情慾與身體, 聯經, 2016.

Week 8.  4/4 民族掃墓節放假

Week 9. 4/11 現象學身體 I
Maurice Merleau-Ponty, 身體現象學大師梅洛龐蒂的最後書寫:眼與心, 典藏藝術家庭, 2007

Week 10.  4/18 現象學身體 II 無器官的身體:德勒茲
Gilles Deleuze, 2009,《法蘭西斯.培根:感官感覺的邏輯》,臺北:桂冠。

* 張懿文,2008,碩士論文:超越再現之真實—碧娜.鮑許舞蹈劇場之研究兼論其對當代藝術 之意涵。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Week 11. 4/25  現象學身體 III 像女孩那樣丟球
Grosz, Elizabeth. 1994. “Introduction,” in Lived Bodies: Phenomenology and the Flesh. Volatile
Bodies: Toward a Corporeal Feminism. Bloomington: Indian University Press.
Iris Marion Young, 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 商周出版,  2007。
Week 12. 5/2 身體作為經濟資本:  探戈 & 騷莎 舞蹈工作坊
張懿文,〈阿根廷探戈 在凝視之中 相互抗衡的慾望〉, 《表演藝術雜誌》, 第279期 (2016/03)
張懿文,〈混血豔彩 舞動古巴〉, 〈騷莎:多元混融的嗆辣醬汁〉,《表演藝術雜誌》, 第247期 (2013/07)
* Savigliano, Marta. Tango an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assion


Week 13. 5/9 現象學身體 V
Manning, Erin. “Introduction: A typical Expressions and Political Inventions Bodies on the Move—Political Recompositions,” “Negotiating Influence: Touch and Tango Gestural Politics—Touching the Impenetrable—Te toucher, toi—Eventfully Tender—Worlding Touch,” “Happy Together: Moving toward Multiplicity Tango Movements—Tango Friendships—Multiple Movements of Desire—A Last Tango” in Politics of Touch.


Week 14. 5/16 身體進入美術館: 後現代舞蹈與行為藝術/ 種族身體
John Berger, 觀看的方式, 麥田, 2010.
張懿文,〈經驗取代再現:挑戰美術館視覺中心主義的身體表演〉,藝術家雜誌,2017.
張懿文,《美術館脈絡下的表演藝術》,藝術家雜誌,2016.
張懿文,2016, 〈台灣人的身體,如何「亞洲」?《二十世紀舞蹈史,在亞洲》〉, 發表於表演藝術評論台。 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22025




Week 15. 5/23 數位身體
Hayles, N. Katherine.  “Virtual Bodies and Flickering Signifiers”  http://www.english.ucla.edu/faculty/hayles/Flick.html
Farman, Jason.  Introduction and ch1 of Mobile Interface Theory-"Embodiment and the Mobile Interface" p. 16-34 http://mobileinterfacetheory.com/introduction/
* 張懿文,“Are Dancers Robots? A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 of the Body between Human and Robot in Performance,” 《台灣舞蹈研究》, 第九期, 臺北:台灣舞蹈研究學會。
*張懿文,〈從蔡柏璋的獨角戲談科技表演藝術的幾點思考《Solo Date》〉, 表演藝術評論台 (2016/10)
張懿文,〈「多媒體」、「無人劇場」的實驗?—評《罪惡之城》演出與觀賞的無感交涉〉, 台灣數位藝術知識與創作交流平台 (2013/11)

Week 16. 5/30 端午節放假
Week 17. 6/6 期末呈現I
Week 18. 6/13 期末呈現II 、總回顧

2017年2月2日 星期四

熱戀該怎麼辦 ?

        熱戀,該怎麼辦 ?

        以前老師說過,做藝術就像談戀愛一樣,不管是暗戀還是熱戀,都和購物交易不一樣,不是你付多少就一定得到多少,你總是不斷付出,把自己榨乾也在所不惜,最後得到甚麼卻沒有擔保,即便沒有回報,你可能難過一下又無法自拔地繼續付出。沒錯,天底下就是有一個這麼單純的領域,讓人不求回報,這也是為何普通科系的學生與家長,總是無法理解藝術的人到底在搞甚麼,怎麼這麼沒用,做這些可以幹嘛。其實你問我們也不知道,或許我們就像在熱戀一樣吧 ! 你怎麼能要求回報呢 ? 我們要的是一種心靈的滿足,而心靈這種東西又不是你說了就有,也不是能簡單量化使用的東西。高中時,雖然沒有戀愛經驗,但我真的把藝術當情人,琢磨著甚麼是戀愛,戀愛的感覺是甚麼。大學時,也真的有了那種很純情的戀愛經驗,自己就像一隻乖狗狗一樣,對著愛人搖尾巴,掏心掏肺也在所不惜,你總有無窮無盡的能量與熱情可以付出,一次要比一次更好,當這段感情結束後,發現自己再也不可能如此瘋狂地付出了,這時的我終於知道人的熱情是有極限的,能量總用用盡的一天。熱戀的時候,那種無窮的能量是沒有辦法每次都成功運作,如果沒有適時補充,得到回饋或鼓勵,便會沒有累積而成為一攤死灰沒有生氣,那種補充就像遇到下一位戀人一樣,面對新的吸引力,小鹿亂撞地再次熱戀付出,不過,歷經上次教訓懂得適可而止,別把自己搞太累。

        我也忘了是甚麼因素,我總是有不參加比賽的習慣,我總是覺得就做自己的作品就好,為什麼要參加比賽,以前對那些獎金也不以為意,但後來發現,原來比賽得獎其實就像戀愛中的一種鼓勵一樣,就像辦一個展覽,有老師同學的回饋,你也受到新的鼓勵,支持你啟發你往新的方向發展,一次比一次更好。但是,當我發現參加比賽這件事其實滿重要的時候,大學快畢業了,看著那先得獎的同學們,有的有了更好的發展,應該說是更明白自己的方向,順利者可能和藝廊簽約,也有有人就再也沒有消息,平淡地繼續唸上碩士,作品再也沒有被提起。而我這種,就是不把體制當一回事,爽做自己做作品,搞不清楚狀況地唸碩士。 我想,參加比賽的優點是受到鼓勵,壞處一體兩面,因為這個鼓勵你可能迷失,畢竟,比賽得獎這種東西都是人選出來的,他們喜歡你的甚麼你才得獎,但是,他們對你的期許或許與你不盡相同,或者你根本也搞不清楚自己為何得獎,所以也無法針對這個關鍵繼續發展,就像殞落一樣,你還有可能暗自承受著這種悲哀與壓力。現在問我參加比賽好不好,我覺得對我來說可能滿好的,作為一種鼓勵,你比較有機會儲存能量,當然,以前的我可以這樣傻傻活過來也是因為我自己擁有無窮的能量,我不需要靠比賽補充,同理可證,現在的我對自己的作品比較沒有自信,對於未來性感到搖擺不定,所以好像需要參加個甚麼東西來證明自己的東西存在或者有意義。很矛盾吧 ! 明明是以不求回報開始,到最後就像戀愛一樣,你有耗盡的時候,渴望回饋。

        但是,當我開啟了想要參加比賽的想法後,發現自己已經和別人有所差距,作品的風格與完整度的經營完全不再同一個水平,我開始有種自己很爛的焦慮,同時也發現為何自己過去這麼排斥比賽,當你品味一下得獎的作品,他們總有某種的藝術手法,而那個東西卻是我一直不在意也不想做的,但是大家要這樣你有甚麼辦法,於是,啟動參加比賽的開關後,好像有種處處都得顧慮的感覺,就像求愛要看人臉色一樣,你癡癡付出卻要給出對的東西。原來藝術真的和談戀愛很像,唯一有問題的地方是,若是把藝術當作情人可能太廣泛了,面對一個愛人,你可以直接知道他的喜好與反應,但是藝術卻不然,好壞本來就無可定論,只有在比賽的時候才特別明確殘酷。做藝術的人啊 !  讓我們把目標放淺短一些,會不會比較好過。回到熱戀這件事,我最近總在想,熱戀時結婚好不好 ? 會不會顯得太衝動而後繼無力 ? 想起自己過去對作品熱戀時的擔憂,我認為,熱戀的衝動是值得鼓勵的。當你傻傻熱戀時,何不就好好運用那股能量一氣呵成,與其在那邊擔心這樣做有沒有前瞻性可以幹嘛,不如趁想做時就做,才不會浪費那個熱情,既然熱情總有消散的一天,是不是就要好好把握。




開工大吉!?

        面對著電腦螢幕好像無話可說,面對一張張白紙卻有千萬思緒,閃過太多好像很有道理的想法,現在卻忘了大部分。戀愛會讓人變笨嗎 ? 年節過完,回到工作室的桌子想要做點甚麼,心裡卻浮現出沒有電腦而無法做事的無能感,甚麼時候開始,想要做點甚麼時我最需要的竟然是一台電腦,而非眼前的畫筆與紙 ? 我想是因為我還有許多表格需要填,一份是申請交換學生,一份是申請期初評鑑,一份是申請駐村的計畫。是我把文件看太重,還是我其實變成沒有電腦就不會做事的人,總覺得電腦剝奪了我的動手時間,所以現在才會面臨沒有電腦就甚麼東西都做不出來的窘況。到底沒有電腦可以幹嘛 ? 可以畫畫,畫甚麼 ? 畫你想畫的,我想畫甚麼 ? 人體,甚麼樣的人體 ? 傷心難過又黏黏稠稠而且有紅色以及軟軟圓圓的。拿起畫筆後,我總是習慣讓他自行散步,發現現實畫面與想像畫面有一段差距,這個差距我總是不以為意,一如往常,我從來不給予畫面一個意圖,漫無目的才有自然生長的感覺,繪畫這個行為才顯得自然,回到我對繪畫的定義 : 在面上塗抹摩擦的痕跡。那麼,繪畫的內容有甚麼意義呢 ? 這個痕跡需要說甚麼話 ? 還是他只需要像海浪雲朵一樣,自然隨意但怎麼看都好看。然而這種好看,有甚麼用 ? 好看重要嗎 ? 痕跡這個的初步定義, 要如何讓他有份量 ? 是要延伸至始與終的面相嗎 ? 我真懶得繼續追問下去。

        這學期唯一給老師看的繪畫作品,是一堆抽象繪畫小集,每張圖都大約十六開,我自己畫得很爽很滿意,但是老師會說,這個尺寸對你來說太容易了,要有突破有新的嘗試,說得也沒錯,所以建議我去嘗試畫成大幅作品。面對自己一直很陶醉的抽象繪畫,反觀一位國中美術班同學,使用抽象的手法描繪寫實的建築物、人物、動物、靜物等題材,在人人看得懂的主題中擁有動感的奔放線條表現,因為題材很親民廣泛,他有了很多表現機會,有收藏家直接買畫,有藝廊邀約,有教科書邀稿等等,很羨慕他的同時,感嘆台灣藝術市場說有多麼老舊就有多麼老舊,你最好還是畫一些大家看得懂或可以用在文創之類的東西,不然就會像我一樣,癡癡羨慕著別人飛黃騰達,或者打開手機看到國外抽象畫家感覺也經營得很成功,便默默羨慕好想要有那樣的環境支持,最後當然要責備一下,或許是自己太偷懶了能力不足所以只會躲在這裡碎碎唸。不過,我還是要補充一下,看著北藝繪畫組的作品,可以說他們汲汲營營,總是有一種明確的門派,使用著現實生活題材以詭譎、對比色、誇飾法等手法呈現,大家都想要和那先輩藝廊看上的人一樣,受到肯定支持,而那些繼續做自己的人,當我問他說日後有甚麼打算時,可能會說先找工作吧 ! 藝術阿 ! 你讓人既幸福又受苦,藝術有了市場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呢 ? 回到碎念生活,空白的時間除了可以畫畫,我還可以看書,自從上次看完地獄後釣愚還沒看完就沒有在下一本了......

        人生中,總是時常不由自主地反省過去,回顧過去的學習、夢想、慾望、家庭、戀愛歷程,而此生執著最久的藝術說實在還是走道懷疑這步,不是懷疑自己想不想做,而是懷疑自己能做多久、未來性在哪 ? 高中或大學初期人家問你以後想幹嘛,你會很有自信地說藝術家,卻對藝術家的責任、環境、工作方法一點認識都沒有,我都以為只要你有熱情,懷著浪漫就可以一直開心做下去,當然,是這樣也沒錯,不過要先有足夠的經濟支柱為前提,否則日子過不下去還能有多少熱情,把藝術當作是一種自我的人生鍛鍊,可能比較沒有熱情燃滅問題,藝術便是一種存活方式,是你活著的信仰,而把藝術當作是一種責任,可能滿接近現在的我,踏進藝術碩士這個場域,學校給我一些關卡讓我拿到學位,我好像在累積點數,一學分1600,每堂課三學分,到底有幾堂課值得我真說不上來,然後我要辦展覽、寫論文、找老師討論,我可能真的活得太邊緣,沒有辦法像一些同學很享受學院的資源與名聲,到了碩士我才知道,原來要當一位藝術家真的不能只有浪漫熱情,其實和商場社會很像,你要會做人交朋友,老師才會幫你記得你。至少在台灣是如此,我們講得視關係藝術,藝術是要懂關係的藝術。往好的方面看,你若是不讓人看到你平常的努力與企圖,沒有印象分數的情況下,人當然會偏好幫助有交情的人。交情要如何建立一直都不是我擅長的,以前的我是一個白目的人,現在的已經比較不白目了,到底甚麼是白目呢 ? 大概就是講話不會看場合,喜歡講自己想講的,沒有站在對方的立場著想。年輕的時候,這種直率可能讓人欣賞,老師也覺得直率很好,藝術創作就是要對自己坦白說自己想說的話,但是隨著年紀增長,同樣的特質總是不再適用,你得長大。

      這次過年回去老家,一位堂哥一位表哥都在最近成家,生了小孩回家給阿公娛樂,雖然我是教兒童幼兒美術的老師,但說實在我對孩子並沒有衝動的憐憫心,很多人看到小孩就會覺得好可愛想和他玩,想和他們打招呼說話,到底是喜歡小孩還是他們只是把他當一種娛樂 ? 我不知道,小孩在我心中一樣是個人,只是我們的語言還沒辦法溝通,我不喜歡玩小孩,但我喜歡和小孩說話互動。我在一旁烤肉靜靜地看著大家玩小孩,當然還是會感嘆一下,我心中暗自想,小孩呀 ! 你現在可以盡情可愛受寵,但等你長大,大家會對你越來越多要求與看法,就像我一樣,一路上,你會面臨到很多突擊,告訴你要幹嘛你不應該幹嘛,你再也不能耍可愛或裝傻,長大是一件很殘酷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