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2013年12月27日 星期五

淺談「台灣當代舞團」

課程進行到此,在台灣舞蹈發展的部分,介紹了雲門、無垢、雲二等舞團。我又再次看到以舞蹈作為一種設計方法來“支配”身體的展現,而我以為舞蹈不該是這個樣貌,雖然我熟悉這個樣貌(這些確實就是我購票所能看到的),但因為今天談的是“台灣”的“當代”舞團,我以為會有某種本質(文化的、身體的)上的突破,而非多在形式做變換。舞蹈作為以身體為表現媒介的藝術,似乎“身體”總是成為一個載體,承載一些美的意念與他者的意圖,而非作為自身能量的發源,從這裡,我的夢也該醒了,舞蹈與行為藝術是不一樣的。透過課程與參考書籍,瀏覽概況,我所書寫的絕對是片面說法,鑑於學習階段必須記錄,我暫且恐懼地書寫。在我看來,台灣當代舞團的發展,似乎急切表現某種新思想卻曖昧不明得有些糊塗,貌似十九世紀末美國現代舞剛發跡時,面對禮俗的為難。只不過,來到台灣,面對的不是“芭蕾”而是“美國”與“現代舞”。

首先,雲門1978年的『薪傳』展現了戲劇性濃度極高的再現性表演,描述台灣先民來臺闖蕩的種種歷史,“難看”是我的第一反應,那種膨脹的寫實味很像“八點檔”(眾所悉知),若說藝術轉換過於直接與逼“真”(極端的真),我想它也刺進臺彎人的心坎裡。既然這作品屬於台灣(台灣人的觀看方式、文化風情、時代),我認為他的表現手法應該如此,那種灑“真”似乎醞釀著某種屬於這裡的情緒,卻也在雲門往後的作品中消失,轉換定位;1984年的『春之祭禮』以社會寫實的劇場佈景,搭配情緒誇張的肢體,植入許多抓、扯、拉等掙扎、逃跑意向的動作,描述台灣八零年代,三重、瀘州等地邊緣民眾的貧苦生活;九零年代,林先生展開尋找東亞文化美學特質的旅程,開展新的肢體語彙,有了水月、行草三部曲、屋漏痕。


1998年的『水月』結合太極導引的姿式跳著巴哈大提琴樂曲的線條;甚至到2006年的『風影』運用了大量投影成就一場光影表演。他們大膽嘗試,成為擁抱異國流行的先鋒。於是,我好奇,到底雲門表現的是哪裡的東方?再來,我們看到無垢低頭反觀自身(東方台灣),將原始儀式(巫術)與信仰(獸神)美麗地端上舞台,純淨而端莊,精緻而如夢,縹緲中讓出一片白色空間。來到雲二,有幸的富二代,得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盡情發揮。當白色顏料躺在黑色畫布上,它備受矚目,若換成白色畫布?我不曉得一個風光且結構成熟完整的藝術團體,當他享負盛名並且倚靠異國資源(評論等)時,是否能靈活地為自身帶來突破與發展?在鄭宗ㄌㄨㄥˊ的作品中,毫無疑問地我看見了好看的身體。黃ㄧˋ與機器人共舞的作品,有種膽試與潮,不過,我想,舞伴是誰?搬了什麼東西上舞台並不重要。到底除了新穎之外,還有什麼?有待我再多多閱歷。


2013年12月21日 星期六

羅智成散文集『亞熱帶習作』閱讀節錄

至少,我不能欣賞一個基本動作不好的演出。(p.122

「我年輕無懼的翅膀
因預知下一次平庸的降落
而顫抖」
這個詩人的文字是誠實的,主要的基調表現於一種努力和思索取得聯繫的語法。這應該是個相當顯著的優點。對我而言,這表示詩人脫離了對僵化知感模式的盲從。小心翼翼地,以對待“全新經驗般”的態度來處理(確實也是全新的)生活經驗。小心翼翼地維持著“所有人都暗示他不要維持的”清明神智(意識),因為——
這正是詩人可以洞悉他們一切(人性)的利器。
自行放棄清明的神智,是詩人像撲火飛蛾或屢屢撞牆的主要原因。
當然,這個詩人和新鮮思索維持聯繫的努力並不十分成功——我只是說他有這麼一個因為誠實而顯得正確的方向與可信的語法——但成功的例子還是不少,沒有欺瞞的心靈是不會被矇蔽於國王的新衣的:
「那陣子我們傾倒於革命。
蓄長髮留鬍子,故意做愛
心思遠涉一個出產熱血和虛無的地方
灌木叢裡窩藏肯納豎笛的悲音。(p.123-124)

2013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談「站」

很可憐的是
身為人
活到最後
連站
都很難
並且
感到彆扭

我們除了不斷地在讓出思考機會外
也不斷地捨棄肢體





或許沒有規則
但它總有最自然的狀態
只不過
給人忘了

有時候
用了電腦就忘了如何執筆書寫
慣于執筆就忘了以指塗抹
我想就是像這樣的狀況

「挑毛病」才專業

要懂得挑毛病才夠專業


若是在生活中
會“挑”的人總是不受歡迎
或許是因為挑得不好
不夠完整
或者挑得太過任性
顯得毫無道理

或者是
大家其實連基本的道理都不懂
即使挑得有道理
也讓人視為怪咖
罷了
不就是個從眾的世界

而人啊
不就喜歡可愛的小綿羊
殊不知
是由一群所狼豢養的
就像某隻沒嘴巴的貓咪一樣
騙小孩給糖的招數
不論什麼年紀都管用
現在
流行的是療愈性物質
可愛的
鬆鬆的
軟軟的
甜美的
繽紛的
等等
圖片放上去
人們就給騙去了
是因為腦殘還是壓力太大呢?
美食為何在台灣如此風靡
(夜市!)
為什麼大家拚命養寵物
(貓狗寵物精品店與獸醫診所瘋狂漫佈)
我並沒有說美食與寵物不好
世界各地無人不愛美食與寵物
只不過
在我所生活的地方
台北市
我看到的是一種宣洩
總覺得是因為某種東西的匱乏
導致台北市的文化變得如此空泛
捷運與房地產
商圈與週年慶
美食與報導
等等
然後
我就看到很多人對這些東西如此著迷信仰
懂嗎?
一種可怕的東西成為一種生活信仰
而人們深深被吸引
會只是被害者與加害者的關係嗎?
但我更認為是被害者引誘犯罪
當然
一旦弱者成為多數
強者當然有機會毫不猶豫地主動進行些什麼
我想
這是現在的台北市
或者其實也是現在的台灣

回到“挑”
其實
我們已經失去許多判斷能力
因為我們不斷地讓出自己思考的機會
這是崇尚便利與快速的結果
可怕的是
當我們逐漸地被剝奪思考的能力
不用找路
不用認路
不用行走不用跑
不用記得電話號碼
等等
人自身將無法活得自由痛快
那種人已經不再是純粹作為生命的人類
反而像是企業化飼養的雞
那麼就叫做“企做人”吧!

這是統領世界的最聰明的方法











2013年12月12日 星期四

若我真想好好過生活?

若我真想好好過生活
是否該更積極地觀察自己
積極 我總有個想像
像哲人那般思索於一步一印
又如習法者練於一吸一吐
但我都不是
我是個貪玩的大學生
而我又是為何而貪為何貪
若現實的選擇令我滿足我貪什麼
究竟是不得已還是貪無厭

貪玩不好嗎?
為何我總有一種罪惡感
對不起老師?
對不起父母?
對不起爺奶?
都對不起
在我選擇玩樂之前
我並沒有達到一個我以為他們所需要的標準
他們又要怎樣的標準?
要創作要交作品
要順利畢業考研究所
要好好唸書找到好待遇的工作

我的標準是什麼?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墮。
要是養不教且教不嚴要怎麼辦?

活著的尊嚴

又再次聽到使用”道理“這詞彙
話說,我們的生活大部分便活得沒有道理
它有規有法、有社會道德
卻都是一種出於權利與傳統的壓迫
屬於自身因為體悟而認同並遵從的道理幾乎不存在
關於對方的自私與自身的懶惰
懊惱的問題少了意識
損失了自己也毫不知情
誤以為無法改變
一種自以為委屈的妥協
想像著自己力量不足
說服了自己就離開
回避一切
散發出無能為力的可憐

就少了
維護自己尊嚴的企圖
身為一個人
一個學生
一個創作者
一位兒女
一位市民
一位路人
一位客人
等等等

生活
吃、喝等
也就這樣過了
就讓政府、企業與超商帶領我們吧!
讓出我們選擇生活的權利
任由網路、捷運、商圈攀爬
我們就成為模型人物
待建築模型完工
上架點綴
讓它感覺很活潑真實
從今以後
我們就可以不用思考
只要專心打電動滑手機
生活如此簡單快樂
但是
要記得去上班
這樣才有金錢支付企業家幫我們規劃空間
還有
幫我們建造遊樂園和買玩具
有電影院、聖誕樹、煙火還有正妹
以及許多熱鬧活動
可以看到
它們在這城市
裝上無以計量的燈泡閃爍
來點聳動的文字
來點刺激的圖
還要有震撼的音響
再來點美食報導
天天慶祝眾人的乖順
一種對安分的誇獎
但是記得要工作打卡
不能遲到會扣薪水
這樣才能得到它們的禮物







2013年12月4日 星期三

就像搭捷運那樣,我們不走了

我想著某些人的某些言行舉止,我可以猜測他們的未來,大概可以知道他們會如何順利地生存於世道並受人疼惜,或許是因為沒有人喜歡過度真實的誠懇。人們沒有時間體會字句閱讀人性,沒有閒情認識每一位對象,更沒有力氣去承受較刺激地與比較不一樣的應答,或許是因為他們沒有自愈的本事。而這個社會更是急於符合正常運作,無法忍受基本操作程序外的運作方式,似乎這個世界只希望安穩度日。那種心情就像其實我們是可以選擇迷路的,卻總是不由自主地計算起最方便的路線。是懶嘛?不一定,可能是沒辦法活在想像之外吧!

日子都是這樣過的,省麻煩、省腦力、省時間,尤其是時間。幹嘛省?或許是個人條件所致,有些人的能量沒法盡情揮霍。省下來的時間怎麼被利用?省時間去做其他省時間的事情嗎?省其實不是什麼壞事,他總是幫助人們更有效率地累積金錢、完成任務等。而這樣的生活方式,該怎麼說呢?對我來說就像是國中的課表那樣或者是搭捷運。我搭捷運,不騎機車;我騎機車,不騎腳踏車;我騎腳踏車,不走路;但是,我也會走路,但是,特別去走路到偶爾才發生,似乎,我已經某種程度喪失行走的能力。其實,從捷運站到公車站、到辦公室、到某某店麵、某某地方或者見某某人,這樣的移動已經不是走路本身了,而只是移動的手段,更只是別無其他選擇之下的移動手法。大部份的行走只剩這樣了。

尋找外面的世界

嘗試著在紙的外面尋找一種形象,腦子裡想著是任何一種鳥獸,他們的頭、翅膀與爪子,甚至與風的磨蹭,不曾停在一個鏡頭。在沒有人類的世界裡沒有框的存在,我們的觀看總是貪留而不捨得放過一舉一動,事實上,沒有任何對象是能夠完整的。

在「漸層」之中

不曉得為什麼我先框了線,再以同方向的線條補滿,一種習慣。而當我停止框線直接用線條縫出色塊,我又想,為何都是同個方向呢?於是我開始讓線條從不同方向駛入編成色塊。但又為何是那樣的方向呢?他們來自哪裡?為何這些線條得有目的性地駛入呢?需要嗎?
又,為何線條與線條之間非得合作或統一行動呢?這次運用漸層的功課起初想畫的是演講聽的布由燈光投影下來的影子,卻也不知不覺地在這顏色與形象中遊進了海洋,於是更多的色彩與波紋浮現上來,但是加了黑色不太對。二十四色的蠟筆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