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2022年11月23日 星期三

可是要是把創作當工作

一個30歲,好像已經習慣被叫藝術家的藝術家。大概是從開始有校外展覽開始,你會被叫藝術家,然後隨著不同場合,可能是因為正式場合、文書記載、頻繁稱呼等,好像說自己是一位藝術家變得理所當然,特別是在歐洲駐村,自己出國交流的身份確實是藝術家,所以何嘗不可,我就是藝術家。

如果20歲的作品算創作(我覺得我自己的是),已經創作10年了,10年好像很多,但看了別人的履歷就覺得自己好像還早,畢竟10年中的前五年可能還在摸索或嘗試創作這件事情。所以如果說自己的創作履歷五年啊~好像聽起來很青澀,但入行就是入行,也不能把自己說得多麼幼齒。所以一位30歲的藝術家發生了什麼事?

自認不是一個聰明人,不懂得結群成黨,不懂得附鳳攀龍,同學和我說要多出席別人的開幕人緣才會好,但我可能就是那根筋不對,還真的是不太會去人家的開幕,說話常常太直接得罪人,活得白目又邊緣,所以其實也沒有什麼門路可以走捷徑,也不知道怎麼當藝術家比較有效率。不過,成長於接近核心圈的地方還是有好處,不知不覺應該還是受惠於許多師長與同學,何況你不能否認自己位處優勢,不然會被更邊緣的人與失利者攻擊。

但到底藝術家的工作是什麼我還是很模糊,大概2019年開始,因為畢業展覽與一些邀約,開始對藝術家的工作有了一個樣子,確定的是總是要很全方位包辦,所以大概是:企劃、論述、預算表、收支表、宣傳手段、效益評估、概念模型圖、相關文獻參考,執行階段要做的有:施工廠商聯繫、攝錄影團隊聯繫、運輸聯繫、付款、領據、收據等。

以為自己想一個計畫就了不起,但看到其他藝術家同步跑三四個案子時,就覺得自己也太弱了吧!所以自己當一人公司之外,除了寫即將執行的計畫,還要想未來的計畫,為了因應不同可能發生,隨時把自己的構想仔細書寫,準備好幾份簡單的企劃書備用也是日常沒事可以做的。

一個藝術家最基本的是像樣的網站和作品集,所以日常沒事做可以幹嘛呢?美化自己的履歷與作品集,整理網站、作品影片、更新藝術家自述、設計名片或貼紙,準備好各種格式的作品集以及不同長短的影片或作品總覽影片。好像很多瑣事但其實更重要的是,上網搜集藝術家資料、研究不同單位的定位看有沒有機會合作、不時看有什麼徵件與比賽可以投、找補助申請。臺灣藝術家都靠補助做作品和生存是不是很不健康啊?我在漢堡與巴塞隆納問一輪,當地藝術家也都是這樣,德國更爽的是補助給得乾脆還不用繁瑣核銷,因為他們信任藝術家;巴塞隆納藝術家們也是,而且每次展覽都有基本的藝術家費約1500歐元,有些人也會兼職教學;瑞士藝術家也是拿補助創作的,或是邀約單位給經費創作。所以藝術家負責想點子就好?

特別是駐村期間,令人焦頭爛額的是對當地藝術生態與結構完全不懂,從頭開始認識當地藝術單位,多認識當地藝術家,請人幫忙介紹相關藝術家等,嘗試多出席開幕,但我還是不敢直接問可不可以有機會展覽,或狂寄履歷給各著藝術空間,我不知道這有沒有用。

啊~好累,以為自己好像可以慢慢勝任這樣的步調後,你又會發現,啊別人做得更多,到底是不是工作狂才可以當成功的藝術家呢?好累好累,冷靜下來思考後,好像有人脈沒好作品也沒有,最重要的還是好好做好自己的作品,至少遇到對的人時,還有機會談合作或被邀請。一人公司身兼多職後,難的是別忘了自己的本分與該做的事情。藝術家還是要創作的,所以創作是本職,剛剛上面說的瑣事都是兼職。當然,應該是可以很聰明地直接找到最有效益的管道與人脈獲得資源,但自己對歐陸藝術圈沒有研究也沒人脈,姑且迷糊走一遭,在糊塗中練習把眼睛擦亮。

可是如果要把創作當工作,心之所向好像也沒什麼重要,如果對創作的手法熟練,套用各種不同文本玩弄視覺可能也不是一件難事,這樣就可以比較容易地同時間有多檔展覽在跑,還可以同時處理不同作品計畫。說到底也有可能只是因為自己不是天選之人,沒有才華洋溢無法同時創作各項計畫。又或者是因為自己三心二意猶豫不決,太多想法卻不知從何做起如何篩選,也不知道哪個自己做下去之後不會反悔。也可能是自己太懶了不想讓自己這麼忙。

姑且安慰自己,先在自己可以承受的步調緩走,每個人的時間都不一樣,維持身心健康為上策,未來要當一位快樂的老奶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