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2022年11月30日 星期三

氣味

 要用什麼氣味來記錄12/9之後的生活呢?

趁機好好享受

另一個駐村的臺灣藝術家說有錢就花,反正可能之後也沒機會再來了,就好好享受駐村的生活。

把自己逼得很緊張的我,心裡只想著怎麼做好作品然後舉辦展覽發表等等,根本沒有旅遊或享受的心情,也因為補助有限自己又想延長駐留,所以把兩個月的經費省成三個月的費用花,每次在超市都很糾結忍住不買很多東西,久了還是覺得自己委屈。在異地,不適應的東西已經很多了,卻讓自己在生活上持續犧牲掉許多需求,想把自己習慣的生活與需求硬是修改掉。

這前天來自布拉格的朋友來拜訪和我說,面對許多難關與低潮時,最重要的事是看自己如何反應,記得要對自己好一點,更記得不論多低潮都要持續做自己喜歡和習慣的事情,這樣低潮會過得比較快。他覺得人與生活是由習慣組成,像他自己不管換多少地方,去多少地方旅遊創作,他都一定會找好的麵包店吃好吃的麵包或甜點,參訪每個地方教堂,爬個山,他覺得這些活動是組成他自己也讓他可以知道這是他自己的媒介。

自己是什麼樣的人?生活怎麼過?喜歡做什麼?在臺灣宅太久每天都和伴侶膩在一起,已經好就沒有問自己這些問題,似乎也好久沒有好好去意識自己的生活與自己的需求,自己是由什麼樣的事物組成的,生活又是藉由什麼或活動與元素組成的?是一杯茶、是米飯、是植栽、是伸展、是窗景?之前的房東太太總是在品牌上主打意識身體與生活,現在才知道啊~這真的是很容易忙起來忽略遺忘的事情呢!

忙,總是讓自己犧牲很多事情,也因為關乎未來、名聲、時間,看起來無所事事的自己,其實忙起來也是沒什麼生活可言,就是一直窩在電腦前面研究自己需要與喜歡的事物,因應不同計畫與補助完成任務,雖然不有名也不有錢,以為自己來是自由且幸運坐著自己喜歡的事情,也不是有問題,只是在異地的各種壓力,終於發現不行,生活不能這樣持續沒有品質,不能少掉自己。畢竟這個環境當中,沒有一個屬於自己文化的東西,沒有任何可以讓你回家的東西,更需要自己建立自己的歸屬感。

藝術家

有的藝術家

可以同時在三個國家有工作室

和別人一起分享一個行政助理協助收發郵件與投遞計劃案

儘管爭取金費作品外包

大部分的事情可以自己完成

75%的時間在寫計畫25%執行有的則相反

賣畫也可以年薪130萬


想想自己一年要賣多少張畫才能年薪破百,可能要一個月畫個兩三張,一年來個30張畫。如果藝術家的工作大部分時間都在寫計畫、收發郵件、找資源、聯絡等,要是有錢可以請個助理應該會有很多時間好好創作,或在外交際應酬打人脈,就像開設計公司一樣,老闆應酬接案製作丟給底下設計師。

如果走計畫、駐村、補助路線的藝術家,因為有太多行政與研究工作,到底要麼分配寫計畫、找案子、投補助、畫畫、做作品、閱讀的時間自己還不清楚,目前還是一直被截止日期追著跑,每個月月底都在投案、寫計畫、閱讀找資料等等,然後投完才可以好好畫畫個三四天,然後可能又遇到其他案子或要找資源,又開始三四天都坐在電腦前面燒腦燒眼睛,然後因為太累太崩潰逼自己去山上放空一天。

所以應該以三天為一個單位工作可能是比較適合我的?之前試過將一天切割成三個段落,但發現自己的腦袋沒辦法在短時間切換不同思考方式與對象,所以三天畫畫,三天研究計畫,兩天放空似乎是比較可行的節奏。

2022年11月23日 星期三

可是要是把創作當工作

一個30歲,好像已經習慣被叫藝術家的藝術家。大概是從開始有校外展覽開始,你會被叫藝術家,然後隨著不同場合,可能是因為正式場合、文書記載、頻繁稱呼等,好像說自己是一位藝術家變得理所當然,特別是在歐洲駐村,自己出國交流的身份確實是藝術家,所以何嘗不可,我就是藝術家。

如果20歲的作品算創作(我覺得我自己的是),已經創作10年了,10年好像很多,但看了別人的履歷就覺得自己好像還早,畢竟10年中的前五年可能還在摸索或嘗試創作這件事情。所以如果說自己的創作履歷五年啊~好像聽起來很青澀,但入行就是入行,也不能把自己說得多麼幼齒。所以一位30歲的藝術家發生了什麼事?

自認不是一個聰明人,不懂得結群成黨,不懂得附鳳攀龍,同學和我說要多出席別人的開幕人緣才會好,但我可能就是那根筋不對,還真的是不太會去人家的開幕,說話常常太直接得罪人,活得白目又邊緣,所以其實也沒有什麼門路可以走捷徑,也不知道怎麼當藝術家比較有效率。不過,成長於接近核心圈的地方還是有好處,不知不覺應該還是受惠於許多師長與同學,何況你不能否認自己位處優勢,不然會被更邊緣的人與失利者攻擊。

但到底藝術家的工作是什麼我還是很模糊,大概2019年開始,因為畢業展覽與一些邀約,開始對藝術家的工作有了一個樣子,確定的是總是要很全方位包辦,所以大概是:企劃、論述、預算表、收支表、宣傳手段、效益評估、概念模型圖、相關文獻參考,執行階段要做的有:施工廠商聯繫、攝錄影團隊聯繫、運輸聯繫、付款、領據、收據等。

以為自己想一個計畫就了不起,但看到其他藝術家同步跑三四個案子時,就覺得自己也太弱了吧!所以自己當一人公司之外,除了寫即將執行的計畫,還要想未來的計畫,為了因應不同可能發生,隨時把自己的構想仔細書寫,準備好幾份簡單的企劃書備用也是日常沒事可以做的。

一個藝術家最基本的是像樣的網站和作品集,所以日常沒事做可以幹嘛呢?美化自己的履歷與作品集,整理網站、作品影片、更新藝術家自述、設計名片或貼紙,準備好各種格式的作品集以及不同長短的影片或作品總覽影片。好像很多瑣事但其實更重要的是,上網搜集藝術家資料、研究不同單位的定位看有沒有機會合作、不時看有什麼徵件與比賽可以投、找補助申請。臺灣藝術家都靠補助做作品和生存是不是很不健康啊?我在漢堡與巴塞隆納問一輪,當地藝術家也都是這樣,德國更爽的是補助給得乾脆還不用繁瑣核銷,因為他們信任藝術家;巴塞隆納藝術家們也是,而且每次展覽都有基本的藝術家費約1500歐元,有些人也會兼職教學;瑞士藝術家也是拿補助創作的,或是邀約單位給經費創作。所以藝術家負責想點子就好?

特別是駐村期間,令人焦頭爛額的是對當地藝術生態與結構完全不懂,從頭開始認識當地藝術單位,多認識當地藝術家,請人幫忙介紹相關藝術家等,嘗試多出席開幕,但我還是不敢直接問可不可以有機會展覽,或狂寄履歷給各著藝術空間,我不知道這有沒有用。

啊~好累,以為自己好像可以慢慢勝任這樣的步調後,你又會發現,啊別人做得更多,到底是不是工作狂才可以當成功的藝術家呢?好累好累,冷靜下來思考後,好像有人脈沒好作品也沒有,最重要的還是好好做好自己的作品,至少遇到對的人時,還有機會談合作或被邀請。一人公司身兼多職後,難的是別忘了自己的本分與該做的事情。藝術家還是要創作的,所以創作是本職,剛剛上面說的瑣事都是兼職。當然,應該是可以很聰明地直接找到最有效益的管道與人脈獲得資源,但自己對歐陸藝術圈沒有研究也沒人脈,姑且迷糊走一遭,在糊塗中練習把眼睛擦亮。

可是如果要把創作當工作,心之所向好像也沒什麼重要,如果對創作的手法熟練,套用各種不同文本玩弄視覺可能也不是一件難事,這樣就可以比較容易地同時間有多檔展覽在跑,還可以同時處理不同作品計畫。說到底也有可能只是因為自己不是天選之人,沒有才華洋溢無法同時創作各項計畫。又或者是因為自己三心二意猶豫不決,太多想法卻不知從何做起如何篩選,也不知道哪個自己做下去之後不會反悔。也可能是自己太懶了不想讓自己這麼忙。

姑且安慰自己,先在自己可以承受的步調緩走,每個人的時間都不一樣,維持身心健康為上策,未來要當一位快樂的老奶奶。

啊原來是還沒有

畫圖畫得很開心,沒有什麼煩惱,會因為顏料還沒用完畫到餓肚子,頭暈貧血都不在意,自己關在工作室邊畫圖邊拉筋邊唱歌,好像回到高中時期,放學後自己關在素描教室畫圖,踩在畫布上跳啊跳的,畫到晚上九點十點才回家。在畫圖的時候狀態很空,或者說暫時到另一個時空去了,有點麻煩的是需要持續地讓這些意象表留在腦海裡,我翹了西文課三天,也沒有離開藝術村,總覺得要是我出門了,外面的世界與干擾好像會壞了現在的狀態。我不想要太多干擾,不想讓其他人進入我的心裡,這樣至少能保住現在腦海中的流動與圖像。

在小範圍的活動範圍裡,和工作室其他藝術家與室友聊天,處理文書工作,然後畫圖,熬夜,看劇,晚起,喝咖啡,吃早餐。過著很奢侈不用管他人的時間。發現啊!為什麼我硬是要為難自己卡在關於高度、危險、體制的行為呢?在駐村的過程,一直覺得要繼續發展之前的行為,和研究員聊天後也覺得可以就高度與危險這個方向長期研究。心裡總覺得天啊要是沒有在這個空間做行為好可惜、是不是該嘗試點什麼、是不是至少可以做一些空間練習?就這樣發展有點像紀錄片的影像與繪畫是不是有點斷裂?目前想發展的影像與聲音是不是因為自己太懶不想做現場行為?

但是啊!不是耶!原來是還沒有問題!原來是不夠難過!原來是自己還沒有到達那個憤怒難受的壓迫!原來我還沒遇到需要反抗與挑戰的對象。想想也是,過往的行為除了運用空間高度、相對位置、日常身體來發展行為,更重要的是那個無法不去反抗與對話的對象。是啊!行為的本意不就是這樣嗎?遭遇事件做出反應,在過去是白盒子、美術館、監控、禮教,然而在巴塞隆那的我要反抗與憤怒的對象是誰?可能是噪音、臭味、排外、不規矩,或是歐洲大陸的文化優勢,包含地理、政治、經濟上的優勢。是誰?我還在搜尋。

從七月開始的駐村到現在已經快五個月了,一路上累積了許多速寫與想法,相信他們會被持續累積下去而成為什麼。我想像自己在歐洲求學,把這一年當作是交換學生,這樣想一想好像就沒這麼焦慮,原本想幫自己當工作狂量產,然而卻一直忘記人終究還是人,有感情有不適有難過,把自己逼太緊反而更糟。創作並不是可以看別人做什麼就跟著做什麼,也不是透過理解到這樣做很有趣或很有效益而就做什麼,創作始終要跟自己過得去,跟自己的心過得去,否則會和被迫賣淫那樣感到噁心。是啊!我就不是一個可以看男生有錢家境好就交往的人,結婚也不會以有房有車為基準,我知道這些很實際,會讓日子爽很多,但我就是沒辦法,沒那麼容易傾心。那些可以遇到你愛又剛好有房有車有錢的人,應該積了千年陰德吧。

2019年的行為素材其實是來自2017年在上海駐村的筆記,駐村的三個月後再三個月,在真正濾出非做不可的事情之前,持續筆記與速寫,把這趟創作之旅看長遠些。告訴自己放心地走,好好享受一路上的風景與人事物,他們都是可貴的經驗。

2022年11月21日 星期一

讓人開心的事情

另人開心的事情有

好寫的水性筆

吸水的米黃色紙張

顏色美麗的筆

特別是綠色和墨綠色

巧克力蛋糕

炸薯條但吃了心情會不好太油又會長痘痘

看動漫

和愛人通電話

爬山

游泳特別是在海或湖裡游泳

踩了很多樹葉喀滋喀滋

種植物

曬太陽

畫圖

買到很划算的東西撿便宜

申請上什麼東西

睡覺發懶

喝酒

創造出自己也很喜歡的東西

2022年11月20日 星期日

一路上都是風景

一路上都是風景

相信自己走的每一步都是對的一步

每段經歷都有讓自己學習成長的素材

在不舒適的情境下拆碎自己

重新拼貼與確認自己

努力讓恐懼不至於淹沒自己

在移動的過程找到歸宿

是抽象或具象的家

讓自己的心得以安定

抵抗各種干擾與恐懼


不要再微笑

是時候敷上面膜
晶瑩剔透的顫抖
努力讓嘴角下掉
面無表情二十分
每日早晚的運動
學習成為顆苦瓜

2022年11月19日 星期六

轉眼間30歲

轉眼間30歲,人在巴塞隆納,住在兩層樓的Casa,每層樓有兩間房,不時有藝術家短暫居住。20歲的時候,我不懂為何人出了社會時常停滯不前,攜帶著學院所養成的資本,工作、聚餐、看劇、喝酒、出遊,持續著一些例行公事,可能結婚然後生小孩,過著看起來平穩美好的生活,生活樣子大概就是這樣,週轉個再十年孩子大了或玩夠了,開始變老,跑醫院、養身、退休或持續勞動。

現在想想才體悟到,人生最難的是持續。過往的持續可能僅止於持續做藝術、運動、健康等,看起來好像是只要你願意操控就可以掌控的樣子,然而,當面臨無法持續的關卡時,發現可以持續做一件事情的背後,更需要有持續的能量,難的不是持續做本身的行為,而是持續做的原動力;而當自己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時候,不可能可以想像什麼叫做憂慮與束縛,一但自己遇上了便不再是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樣子,也才體會到低潮或憂慮的背後,可能都有著你想像之外的巨大故事,只是我們都依然嘗試笑容以對,何況每個人質地不同,怎麼過那個檻很難說。

27歲的時候,開始覺得天啊!我快要30歲了,那時候人在布拉格交換,身邊有教授、同學、學校可以依賴,充滿能量還可以隨心所欲,雖然些微憂心年歲,卻依然可以自由而行。大概28、29歲的時候是疫情期間,趕在疫情爆發前圓了自己的小夢想在北美館展覽,疫情爆發後還可以理所當然地逃避一些事情,所有事情被迫取消延期,不想做的事情也可以拿疫情當藉口,也是某種程度的隨心所欲,好好待在家裡煮飯、畫圖,生活很簡單。 所以被說30歲才出社會好像也不為過...

30歲的上半年有許多災難降臨,終於體會到怎麼樣也開心不起來的歷程,而這個問題是過往不曾遇見的,就是開心不起來,無法開心,沒辦法感到快樂,非常奇怪,好像心已經不你的,你感受不到他了。那時候以為出國駐村交流會比較好過,但也沒有,除了面臨期待與現實的巨大落差,也受各種適應問題導致能量低落。其中,帶來動力的能量可能包含著信任這個世界、對未來抱持期待、被友善的人包圍等,人之所以可以成為健康友善的人除了樂觀,更是因為你身邊的人都是美好的人,你才可以維持成為一個美好的人。然而,在漢堡與巴塞隆那的旅程上,無法信任世界、對未來特別迷惘、被冷漠的人包圍等,各種文化差異導致30歲的身心特別疲憊。

檢查一下自己的身心,才知道要持續一件事情或一個狀態,最重要的還是能量,然而這些無形的東西最是生活過程中容易不知不覺流失的,山會越來越矮便因經年累月雨水沖刷,水土流失,原來30歲開始的生命,最難的是水土保持。而健身的盛行順勢地為許多人量化生活,透過數字追蹤,你好像完整地掌握自己的未來,時間與重量可以換算成快樂點數,為你的生活充電,幫助你代謝負面情緒,只是,我還沒辦法愛上這個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