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2012年3月2日 星期五

20120302 材質創作與設計概論

 

這部由Wim Wenders所執導的電影--Pina Bausch,讓我們看見導演心中的Pina,生命是Pina的創作根源,透過舞蹈詮釋所感,而Wim透過電影詮釋Pina舞蹈中的生命,而預告片剪接者帶著商業角度詮釋Wim處理Pina這具生命力的舞蹈的方式,以緊湊的節奏在短短的時間內吸引大眾。在這一連串的食物鏈裡,Pina作為造物者,餵食著嘗試詮釋她的人。這讓我聯想到藝術創作與藝術評論間的關係,甚至連結至藝廊、拍賣、策展人等相關領域,雖然創作者作為根源,然而卻不一定保有主導權,經過複雜的循環下,是否可以維持原創的純粹?人們不知是在怕甚麼,搞得一副要很多人都同意說好才好,落得作品被評論得天花亂墜,所有相關人士都寄生在作品上,一付他們才是創作者一樣,沒錯,他們靠別人的創作創作而生存。

Pina的作品裡,人體像是塊面,塊面裡,他們由點線面構成活動著,任何一細節的改變都不影響大體,所有的情感動作都在人體上流動、達成和諧,個體便已創造出活生生的世界,簡單來說,人即是人。形的面貌可以複雜可以華麗,但也可簡潔,不同的形態以不同方式討好觀眾,不論芭蕾、舞踏、爵士皆有獨到處。Pina似乎納入劇場的心胸,不管參入甚麼元素,她的洞察呈現了人共同的一種形式、規律、節奏,總之在她的舞蹈中,我們看的不是天鵝湖而是自己的故事,是人的故事。我們看見人類細膩的情感,愛、甜美、勇氣、憤怒、哀傷、孤獨等,一個簡單的手勢卻點出強大的普遍性,在她的舞蹈中,我相信人人都看見了自己,原來,我們就是如此,而且也不過如此,這麼樣地脆弱卻又可愛, Pina的確是柔與美的結合體,她透過舞蹈全力地去愛,和我們說著 : 沒關係這些我都知道,我們都是如此。是安慰是鼓舞。生命裡我們在各自的領域追尋著自己的夢想,學術世界裡大談知識,而所有人類總向錢邁進,在這個由人類所創造出來的觀念裡打轉近乎迷失,忽略最根本屬於人類的東西,情、感。Pina一箭射穿全人類的心。試想一些非文明人類是否能體會Pina的語言,我相信可以,只不過是否在文明人中達到了更大的衝擊, Pina創造了美夢。一個我所嚮往卻不知是否存在的世界,說相信也是,不信也是,也許是膽怯吧!

Wim運用電影運鏡、剪接的手法,帶我們出外野餐,透過他的想像擴大Pina舞蹈的想像,脫離舞台更切身的延伸至現實場域,這樣的親切感更讓我們讚嘆Pina。但是,電影是很容易令人如痴如醉的,還是小心為妙。電影中的時空可以任意轉換,而導演一定也有他所想表達的觀點,透過這部紀實電影去觀看Pina是很簡單容易的,經過導演的整理我們甚至覺得認識Pina了,但它們其實就是很多片段的曾經被Wim依照他的企圖組合起來,於是我們看的是Wim想要給我們看的東西。Pina辭世後的世界巡迴演出”水”我有去看,但現在回想起來,Wim所執導的這部電影反而令我更印象深刻甚至更覺得有趣,不知道該說電影可惡還是怎樣,只能惋嘆它先天條件好容易搶風光。當然看現場的表演趣味一樣不減,更何況,表演者活生生的變化,不論喘息、嘻笑以及與觀眾互動式何等真切。雖然真的摸不到但比起看電影算是摸到了。預告片的操作模式我想是很標準的商業符號化,他聰明地擷取之最以逼近的氣勢呈現,然而,它是一段很吸引人的影像我承認,但另一方面,我想抱怨的是這些影像,尤其預告片,極可能統一大眾對於Pina的想法,或者集體朝某個方向前進,現在一提到Pina我相信大部分的人一定會想到那部預告片的內容,我就是這樣,唉!不知Pina怎麼想。媒體總是很激進地直搗人心,根本很難拒絕,何況這是我們賴以維生的資訊來源,喔!天啊!到處都是別人的企圖!好恐怖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