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2012年11月15日 星期四

20121115 三角貿易


        這次上課談論關於大西洋的三角貿易與糖、巧克力、咖啡的貿易。大西洋貿易體系--三角貿易(包括港口與內陸)的形成,取代早期地中海、波羅的海之貿易體系,以奴隸勞動做為一種新形式生產,透過奴隸將各種貨品聯結起來,造成美洲「非洲化」與歐洲飲料品味的轉變。便宜的背後並存有極大剝削,十九世紀糖的日常化背後即由黑人犧牲。做為亞洲植物的蔗糖,使用的是歐洲資本、非洲勞力與美洲土壤。1493年,哥倫布第二度遠航時,將甘蔗從西班牙引至美洲,約1503年第一批黑奴也運到此地,起初是運來從事挖掘金礦,幾年後則投入製糖業。1516年,甘蔗首次從新大陸載回歐洲消費。僅管西班牙在蔗糖產業的成就在後來不及葡萄牙和英國,卻是美洲甘蔗種植、製糖、奴隸勞作制度,以及種植園的肇始者。當我們去中國旅遊時,千萬別嫌棄當地食物過於鹹、油、甜,當地人民大多從事高勞動力的工作,大量流汗與體力消耗後當然需要高熱量補充,因為勞動力差距而產生的飲食差異,我們沒有道理比較。

        再來,談到咖啡與政治的關係。在英國,十七世紀的咖啡館為很重要的批判精神匯集地,英王查理二世(1630-1685)曾禁止開設咖啡館,因為當時輝格黨喜歡聚在咖啡館(也賣巧克力、茶、果汁、啤酒)聊事,故被視為培養叛亂份子的溫床。 而法國的左岸咖啡即是沙特此輩左派、反叛、批評的代表,然而傳播至台灣後,卻成為中產階級品味的表現,實在很奇怪。而咖啡在美國的流行,或許因為1776年於波士頓發生的倒茶事件,決定不學英國人喝茶轉而喝咖啡。不過主要的原因應是當時歐洲的革命風潮造成殖民地的鬆脫,即法國大革命間接促使巴西對外開放,使美國得以便宜進口咖啡,1809年,巴西第一批咖啡運至紐約,從此,巴西咖啡成為美國最大進口地。而整個十九世紀前期,美國船隻大量販賣黑奴至巴西,供巴西咖啡種植園種出廉價咖啡,美國當時進入工業革命,開始開發大西部,廉價咖啡便成為美國廣大低薪工人日常飲料。

        巧克力、糖、咖啡一開始其實是以藥品的腳色進入歐洲,後來才逐漸成為純粹的生活用品。巧克力源自美洲,做為貨幣或用來犒賞勇士,使用於有階級之人間。對歐洲人來說,怎麼可能接受野蠻人使用的巧克力? 然而,透過標榜其醫療效果及階級性(有地位的人才能使用的喔) 成功地進入西班牙宮廷,流行於上層階級,之後,隨西班牙公主出嫁傳至英國,西班牙修士則引至法國,用來治癒憂鬱情緒,廣受法國貴族女士歡迎。在當時,巧克力可充當興奮劑、致醉飲料、迷幻藥,甚至是春藥。巧克力在美洲做為婚姻的定情物之習慣成為往後情人節的習俗。而巧克力的烹煮方式也多來自美洲,巧克力加入辣椒的形式也源自美洲原住民,在歐洲大受歡迎。

        不同的菸、酒、咖啡、或某些提神飲品在不同社群中,隨著不同經濟能力對相同需求享用相異產品,就像有錢人抽雪茄,平常人抽菸草。在台灣,維士比、保力達等藥酒多流佈於勞工階層,或許這不屬於我們的生活中,卻是那些勞工人員的生活。維士比,福氣啦!這樣的廣告記憶普及於你我,維士比透過不同職業的勞工,如鐵工人員、建築人員及最近的造船人員等,甚至透過藝人加強宣傳,或許是商業利用,卻也貼近台灣社會的某一區塊並使大眾看見。在此不論其成分、價位等商業手段,我們不應以上層位置的觀點去看待下層階級的需求,畢竟,人的需求皆相同,手段有些不同罷了,請學會尊重。順道一提,關於董氏基金會宣導戒菸的資料,在兩性與菸害鑽牛角,而大部分的菸害廣告中,女性多擔任受害者角色,在此也許存在著極大的觀念偏差。吸菸、吸二手菸理論上會致癌,不過,台灣女性罹患肺癌的主因在廚房--油煙,是否有人站出來為廚房裡的女性說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