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2012年11月14日 星期三

20121114 作業:東洋回歸與陳澄波的"清流"




問題 : 對於東洋回歸一事,有何看法?敘說陳澄波作品清流,對於東方的態度與作品的分析?



20
世紀日本畫壇之「東洋回歸」基本上是灌盡(西)洋水後,對自身所處之東洋文化價值的反思。從畫家--岸田留生、今村紫紅、萬鉄五郎、小川芋錢看見不同走向的創作脈絡,可知「東洋回歸」為一個時代現象,這現象無法定義,它沒有宣言,只能被描述。「東洋」在此似乎泛指亞洲、非西方世界,而日本文化承襲自中國文化,於是,日本反觀自身文化中,也不得不追溯至中國文化。不過,為何日本在大快朵頤後赫然意識到這個文化問題?話說,人一但有錢之後,自信便莫名高升,也就會更加重視自己的品味與氣質表現。「東洋回歸」即是奠基在日本的國力強盛,透過全盤西化,在政治、經濟獲得成功與得勢之局面,它勢必得重新定位自身尷尬的文化關係,否則,如何在國際中(尤其面對歐美世界)介紹自己、如何向世界宣揚位於亞洲的日本?但,他們是如何追溯與理解東方文化?

「東洋回歸」涵蓋之現象似乎為一種混沌、籠統的狀態,日本自明治維新脫亞入歐不過幾十年,到底對西洋文化了解多少?而對中國文化之承襲雖達幾百年,然而在那多元且雜亂的時代、吃飽喝足西洋舶來品的氛圍裡,東洋文化自身的發展與研究是否乾淨、成熟?美術史為「東洋回歸」圈出作品「非純西式」的畫家做介紹。就像岸田留生在油畫中置入東方醜的美學、萬鉄五郎融入東方寫實性等,類似台灣畫家陳澄波試圖結合東西方筆觸創作。多是在形式上整形。1933年台灣新民報也提到:雖然我們使用的材料為舶來品,但畫材(題材)應是東洋的。以陳澄波作品--「清流」為例,整幅畫可見深色框線,尤其前景地面的石頭,違反西洋繪畫素描的基本光影明暗,此線性表現源自東方筆觸。畫面上,布局豐富,藉由視覺層次之推移呈現敘事性,由左方前岸推向右方岸邊的兩人,再往後推至隔岸的兩人,然後,順著橋梁由右至左上橋,橋上一樣安排了兩人,電線杆的安插也響應著過橋遠去的方向,下橋後,視線又順著遠景建築、樹林、山線往畫面右上方看去,到達天空後隨著雲彩之筆觸連結樹梢,回到畫面左上方,順著樹梢滑下,瞬間回到前景右方地面,是一個複雜的循環視線,內涵西式的透視、明暗法。然而,形式、題材的改變足夠訴說東方文化嗎?文化這東西到底如何呈現?今村紫紅由西畫回歸南畫與不受(西)洋墨影響之小川芋錢看似純然東方,不過,若要談東方精神,將他們的作品丟進東方藝術發展脈絡,並非僅只於20世紀的西式日本,他們的作品表現如何嗎?立足在這樣複雜的時代背景裡,藝術品的價值如何被看待?

繪畫做為視覺藝術,以視覺形式呈現其精神,那麼,抽象的精神、文化該如何具體?這一直是所有藝術家的問題。只不過,當時日本的那種文化焦慮於現在的日本似乎比較看不到,他們是真的找到自我了?或者已經糊塗地妥協?形式與精神的配合總是讓人混亂。在這個由歐美主導的世界裡,我們不由地改變與盲目。在那些紛擾的年代裡,追逐藝術的精神與價值、急著找回東方文化,這些狀態本身受西化而起,也是西化的表現。試想東方是否曾有「藝術」與理論、形式等科學遊戲?回顧台灣,社會的文化焦慮似乎一直沒有舒緩,近來狀況含有較多的消極、無感、衝動。往中國、韓國看去,隨著政治經濟火速成長,文化上的表現極度積極,近乎賣弄風騷甚至有些顯無廉恥。若將文化作為物質手段成就政治、經濟等,這樣躁進的操作只是設計,文化與藝術的本質並非如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