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2012年12月5日 星期三

20121205 作業:郭雪湖繪畫轉變

松壑飛泉
圓山附近


問題 : 郭雪湖如何從《松壑飛泉》轉變到《圓山附近》?

若問如何,形式上一如課堂分析,從1927年的《松壑飛泉》至1928年的《圓山附近》可見國畫至膠彩畫、水墨至設色、山水至風景、臨摹至寫實的轉變。而這當中,除了郭雪湖於裱裝店習得的中國傳統繪畫能力,設色概念的養成更多虧臺灣普遍的祖先畫此民間習俗。再加上透過自學於圖書館書論中所得,對唐朝細膩且具色彩的繪畫風格有所認識,這也恰恰影響日本南畫的形成,此具有寫實性的風格為日本近代—明治維新時期所保留,可見日本畫家鄉原古統於1927年的台展參展作品《南薰綽約》。在1928、1929年當時,日本對臺灣藝壇抱有混種期許,期許臺灣在地緣、血緣、文化的特殊性有所發揮,也就是結合中國傳統色彩、臺灣本土特色、近代寫實風尚又或日本畫風格,台展當局如此提倡水墨近代化,影響著所有渴望獲獎的參賽畫家,促成郭雪湖的畫風轉變,進而引起一股潮流。鄉原古統的《南薰綽約》當年直接地成為仲介者,是影響郭雪湖從《松壑飛泉》轉變至《圓山附近》的重要視覺經驗,從這裡郭雪湖聰明地使用混搭,集結時代趨勢、流行,灑脫地轉變也順利地獲得當局喜愛,這樣的視覺語言推促努力主義之流行。現實狀況所需,困於藝術市場單一保守,為求金錢、名聲與認同,畫家們紛紛為了獲獎轉換風格。此局面看起來極度迎合日本當局,雖然混種的緣起實為日本人所推動,而在混種的過程中,臺灣畫家對多元文化的思考或許才是價值所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