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2012年11月30日 星期五
2012年11月28日 星期三
20121128 創作狀態
面對創作者的繪畫作品,也許可以從其形式談論,但更重要的是追溯產生造型的動機。每個創作者在創作上皆有其關注的優先順序,對某些人來說,或許構圖、色彩、線條為重,又或許存在感、生命價值、政治等才是首要。我們得找出自己的排序,建立自己的系譜。對於認知藝術,學校這環境規畫的藝術學習課程為切割狀態,各個科目之間的關連性弱,整體課程並非相連在一起,他們或許從材質、形式分割,而這種類型的學習環境並不適用於每個人,也許我們會有種經驗,上了某些課程後覺得無關痛癢,似乎,某些我們所需要的東西無法從中獲得,有時又只需要一個觀念或想法便啟動了自己。藝術並不培養於技術學習上。
創作上,也有輕、重、緩、急。當我們對目標、對象越清楚時,會越用力去做,就像戀愛一樣,當自己誤判對方為真命天子而用力追求,結果不一定傷到對方,但很可能傷了自己。對於年長的創作著而言,他們隨著時間流逝,慢慢地清理自己,越留越少越精簡,一方面也慢慢地放慢速度,畢竟,人生很短,一旦趕著、急了人生更短,慢慢走人生反而長。創作如愛情,用盡全力追求後,或許感到疲乏、倦怠甚至無力,因而轉型、持續、放棄......總之,這跨越需要極大勇氣與思考。雖然大多時候我們並不清楚自己所求,然而,不清楚而做不一定不好,難道沒想清楚就不用做嗎 ? 面對焦慮與沮喪可以回到根本問題去想,如非文本的哲學思考等。放空對創作者來說極為重要,做與想的比例至少要一比一,甚至一比二,就像一個大樹的根,其總體積是地面所見的二十倍。
All artistes are alike. They dream of doing something that’s more social, more collaborative, and more real than art. – Dan Graham
也許我們曾有或常有孤獨感,它從時間、空間等距離差而起,帶來獨處的機會,而從孤獨感中學習自處,於是間接體會關係性。當今社會雖流行著與社會具關聯性的創作類型,卻不一定關乎藝術本質。當代藝術所處理的關係性,是否更進入本質探索,或者僅止於瑣碎繁複的資訊處理?
創作上,也有輕、重、緩、急。當我們對目標、對象越清楚時,會越用力去做,就像戀愛一樣,當自己誤判對方為真命天子而用力追求,結果不一定傷到對方,但很可能傷了自己。對於年長的創作著而言,他們隨著時間流逝,慢慢地清理自己,越留越少越精簡,一方面也慢慢地放慢速度,畢竟,人生很短,一旦趕著、急了人生更短,慢慢走人生反而長。創作如愛情,用盡全力追求後,或許感到疲乏、倦怠甚至無力,因而轉型、持續、放棄......總之,這跨越需要極大勇氣與思考。雖然大多時候我們並不清楚自己所求,然而,不清楚而做不一定不好,難道沒想清楚就不用做嗎 ? 面對焦慮與沮喪可以回到根本問題去想,如非文本的哲學思考等。放空對創作者來說極為重要,做與想的比例至少要一比一,甚至一比二,就像一個大樹的根,其總體積是地面所見的二十倍。
All artistes are alike. They dream of doing something that’s more social, more collaborative, and more real than art. – Dan Graham
也許我們曾有或常有孤獨感,它從時間、空間等距離差而起,帶來獨處的機會,而從孤獨感中學習自處,於是間接體會關係性。當今社會雖流行著與社會具關聯性的創作類型,卻不一定關乎藝術本質。當代藝術所處理的關係性,是否更進入本質探索,或者僅止於瑣碎繁複的資訊處理?
20121128 軟雕塑「人形」創作自述
題目:人形
材質:充氣塑膠袋
形狀:有機形體
年代:2012
尺寸:依空間而定
典藏:-
一、
創作動機
塑膠袋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其可塑性、透光度與量感一直很吸引我。台灣氣候多雨,尤其學校(國立台南藝術大學)位於山上,降雨率較高且降雨量特別豐沛,濕氣也格外地重。雨季時,宿舍走廊一定掛滿雨衣,各種顏色皆有,地上則冒出許多花色斑斕的雨傘。時而風一吹,吊掛的雨衣便隨風飄揚或者婀娜地躺下,雨傘們則原地轉幾圈換個地方看,有的雨衣更是舒適地躺在傘上撒嬌。這些物在我看來充滿著生命力,那些不斷變化的姿態促動著我這個人類想像,尤其為人類量身訂做的雨衣,我一見如親。
二、
創作構思
對於這些物的想像讓我起了塑造的慾望,並以投射人類的心靈狀態為創作方向。造型上,我盡量排除具體構思,而是尊重該物本身自由變化的特質,透過塑造行為,從中觀察塑料形態的變化與走向進而發展造型。
三、
創作過程
首先,我購買數包黃色、白色雨衣,並蒐集各種塑料進行嘗試。製作地點為有窗口的房間,在背光環境下,透過觀察塑料透光後的層次變化進行塑造。雨衣在材質上特別薄脆,其垂度使我決定發展人類無力、憂鬱甚至失落無助的狀態,因而在雨衣的基礎造形下,產生出左方圖片那隻。隨後,試著變換不同形式,一樣透過包圍空氣、加減、拉扯與綑綁塑造,在數次嘗試下,選擇這兩種形式呈現。
四、
展演
我於2012年下學期期末評圖呈現他們,選擇一人一間的浴室。空間構成實質上為可由內反鎖的獨立空間,作為單人使用的淋浴間,人們在裡頭與自己的肉體互動,透過搓、抓、摸、擦、捏、壓、拉等清洗著自己。是一個私密、濕潤、圓滑、溫暖、平穩、寧靜的環境。
五、
心得
以投射人類心靈狀態為創作方向,又以雨衣此現成物直接創作,技術上確實是投機了些,其既有的造型較日常中矩形的塑料容易動手。但我必須聲明,雨衣造型雖有聯想上的優勢,但對我來說,不論是棉被或者水果等皆是我投射的對象。我在塑造過程並無使用繁複的技巧進行裁切、組合,如果要繼續發展此材質,也許對於立體剪裁等須有些概念才是,即便我不迷戀技術,但也不能逃避技術。技術上的不足使我有了苟且偷安的機會,造型上不但受限於既有狀態,更不會輕易地張狂想像,想像成型的過程不免畫地自限。在材質特性的運用,我選擇的是順應,並無突破、開發等革新或嘗試。關於尊重該物本身自由變化的特質這點,雖然沒有具體的構思,意象性的構思卻也影響造型發展,那麼,在這之中,我所渴望的造型自由使得推動者這角色有些為難。由我促成變化的過程,有意無意間的強弱推移,使我既是創造者、旁觀者、干涉者又是裁決者,當然,我並不想要控制自己所發起的任何一個狀態,倒是希望在任何「間」裡意識著自己,而這過程,總是感知上的回饋,如有戰爭轟烈、共產極權、八股僵死、民族壓迫那樣,當然也有攻頂的安寧與放鬆。創作和慢跑一樣,在運動的過程調整合適的呼吸與步調,那時,身體是我的但也是他的。關注進行中的狀態很困難,欲透過回憶彌補又因著機運,使用書寫強制回憶又帶有風險。關注自己是否關注著任何進行式,又會演變出太多的角色關係,不如就持續運動如何?
2012年11月27日 星期二
20121127 平面材質
一幅繪畫作品,創作者是要追求情境還是主題影響著構圖,搞不清楚時,很容易在畫面加入過多多餘裝飾,影響畫面強度。而很多人創作一件很不錯的作品後,因為找不到源頭而沒落。知道源頭、抓住那個關鍵才有機會繼續發展,那才是泉源。創作當然也不是用想的而已,多從做的過程發現、探索。沒有做,哪來的東西思考。使用著電子數位產品幫助創作,雖然其操作便捷快度,甚至有種超速的失靈感,面對這種有些投機取巧的方式,其成果好與壞還是由創作者掌控、判斷。
2012年11月26日 星期一
2012年11月23日 星期五
2012年11月15日 星期四
20121115 三角貿易
這次上課談論關於大西洋的三角貿易與糖、巧克力、咖啡的貿易。大西洋貿易體系--三角貿易(包括港口與內陸)的形成,取代早期地中海、波羅的海之貿易體系,以奴隸勞動做為一種新形式生產,透過奴隸將各種貨品聯結起來,造成美洲「非洲化」與歐洲飲料品味的轉變。便宜的背後並存有極大剝削,十九世紀糖的日常化背後即由黑人犧牲。做為亞洲植物的蔗糖,使用的是歐洲資本、非洲勞力與美洲土壤。1493年,哥倫布第二度遠航時,將甘蔗從西班牙引至美洲,約1503年第一批黑奴也運到此地,起初是運來從事挖掘金礦,幾年後則投入製糖業。1516年,甘蔗首次從新大陸載回歐洲消費。僅管西班牙在蔗糖產業的成就在後來不及葡萄牙和英國,卻是美洲甘蔗種植、製糖、奴隸勞作制度,以及種植園的肇始者。當我們去中國旅遊時,千萬別嫌棄當地食物過於鹹、油、甜,當地人民大多從事高勞動力的工作,大量流汗與體力消耗後當然需要高熱量補充,因為勞動力差距而產生的飲食差異,我們沒有道理比較。
再來,談到咖啡與政治的關係。在英國,十七世紀的咖啡館為很重要的批判精神匯集地,英王查理二世(1630-1685)曾禁止開設咖啡館,因為當時輝格黨喜歡聚在咖啡館(也賣巧克力、茶、果汁、啤酒)聊事,故被視為培養叛亂份子的溫床。
而法國的左岸咖啡即是沙特此輩—左派、反叛、批評的代表,然而傳播至台灣後,卻成為中產階級品味的表現,實在很奇怪。而咖啡在美國的流行,或許因為1776年於波士頓發生的倒茶事件,決定不學英國人喝茶轉而喝咖啡。不過主要的原因應是當時歐洲的革命風潮造成殖民地的鬆脫,即法國大革命間接促使巴西對外開放,使美國得以便宜進口咖啡,1809年,巴西第一批咖啡運至紐約,從此,巴西咖啡成為美國最大進口地。而整個十九世紀前期,美國船隻大量販賣黑奴至巴西,供巴西咖啡種植園種出廉價咖啡,美國當時進入工業革命,開始開發大西部,廉價咖啡便成為美國廣大低薪工人日常飲料。
巧克力、糖、咖啡一開始其實是以藥品的腳色進入歐洲,後來才逐漸成為純粹的生活用品。巧克力源自美洲,做為貨幣或用來犒賞勇士,使用於有階級之人間。對歐洲人來說,怎麼可能接受野蠻人使用的巧克力? 然而,透過標榜其醫療效果及階級性(有地位的人才能使用的喔!) 成功地進入西班牙宮廷,流行於上層階級,之後,隨西班牙公主出嫁傳至英國,西班牙修士則引至法國,用來治癒憂鬱情緒,廣受法國貴族女士歡迎。在當時,巧克力可充當興奮劑、致醉飲料、迷幻藥,甚至是春藥。巧克力在美洲做為婚姻的定情物之習慣成為往後情人節的習俗。而巧克力的烹煮方式也多來自美洲,巧克力加入辣椒的形式也源自美洲原住民,在歐洲大受歡迎。
不同的菸、酒、咖啡、或某些提神飲品在不同社群中,隨著不同經濟能力對相同需求享用相異產品,就像有錢人抽雪茄,平常人抽菸草。在台灣,維士比、保力達等藥酒多流佈於勞工階層,或許這不屬於我們的生活中,卻是那些勞工人員的生活。維士比,福氣啦!這樣的廣告記憶普及於你我,維士比透過不同職業的勞工,如鐵工人員、建築人員及最近的造船人員等,甚至透過藝人加強宣傳,或許是商業利用,卻也貼近台灣社會的某一區塊並使大眾看見。在此不論其成分、價位等商業手段,我們不應以上層位置的觀點去看待下層階級的需求,畢竟,人的需求皆相同,手段有些不同罷了,請學會尊重。順道一提,關於董氏基金會宣導戒菸的資料,在兩性與菸害鑽牛角尖,而大部分的菸害廣告中,女性多擔任受害者角色,在此也許存在著極大的觀念偏差。吸菸、吸二手菸理論上會致癌,不過,台灣女性罹患肺癌的主因在廚房--油煙,是否有人站出來為廚房裡的女性說話?
2012年11月14日 星期三
20121114 作業:東洋回歸與陳澄波的"清流"
問題 : 對於東洋回歸一事,有何看法?敘說陳澄波作品清流,對於東方的態度與作品的分析?
20世紀日本畫壇之「東洋回歸」基本上是灌盡(西)洋水後,對自身所處之東洋文化價值的反思。從畫家--岸田留生、今村紫紅、萬鉄五郎、小川芋錢看見不同走向的創作脈絡,可知「東洋回歸」為一個時代現象,這現象無法定義,它沒有宣言,只能被描述。「東洋」在此似乎泛指亞洲、非西方世界,而日本文化承襲自中國文化,於是,日本反觀自身文化中,也不得不追溯至中國文化。不過,為何日本在大快朵頤後赫然意識到這個文化問題?話說,人一但有錢之後,自信便莫名高升,也就會更加重視自己的品味與氣質表現。「東洋回歸」即是奠基在日本的國力強盛,透過全盤西化,在政治、經濟獲得成功與得勢之局面,它勢必得重新定位自身尷尬的文化關係,否則,如何在國際中(尤其面對歐美世界)介紹自己、如何向世界宣揚位於亞洲的日本?但,他們是如何追溯與理解東方文化?
「東洋回歸」涵蓋之現象似乎為一種混沌、籠統的狀態,日本自明治維新脫亞入歐不過幾十年,到底對西洋文化了解多少?而對中國文化之承襲雖達幾百年,然而在那多元且雜亂的時代、吃飽喝足西洋舶來品的氛圍裡,東洋文化自身的發展與研究是否乾淨、成熟?美術史為「東洋回歸」圈出作品「非純西式」的畫家做介紹。就像岸田留生在油畫中置入東方醜的美學、萬鉄五郎融入東方寫實性等,類似台灣畫家陳澄波試圖結合東西方筆觸創作。多是在形式上整形。1933年台灣新民報也提到:雖然我們使用的材料為舶來品,但畫材(題材)應是東洋的。以陳澄波作品--「清流」為例,整幅畫可見深色框線,尤其前景地面的石頭,違反西洋繪畫素描的基本光影明暗,此線性表現源自東方筆觸。畫面上,布局豐富,藉由視覺層次之推移呈現敘事性,由左方前岸推向右方岸邊的兩人,再往後推至隔岸的兩人,然後,順著橋梁由右至左上橋,橋上一樣安排了兩人,電線杆的安插也響應著過橋遠去的方向,下橋後,視線又順著遠景建築、樹林、山線往畫面右上方看去,到達天空後隨著雲彩之筆觸連結樹梢,回到畫面左上方,順著樹梢滑下,瞬間回到前景右方地面,是一個複雜的循環視線,內涵西式的透視、明暗法。然而,形式、題材的改變足夠訴說東方文化嗎?文化這東西到底如何呈現?今村紫紅由西畫回歸南畫與不受(西)洋墨影響之小川芋錢看似純然東方,不過,若要談東方精神,將他們的作品丟進東方藝術發展脈絡,並非僅只於20世紀的西式日本,他們的作品表現如何嗎?立足在這樣複雜的時代背景裡,藝術品的價值如何被看待?
繪畫做為視覺藝術,以視覺形式呈現其精神,那麼,抽象的精神、文化該如何具體?這一直是所有藝術家的問題。只不過,當時日本的那種文化焦慮於現在的日本似乎比較看不到,他們是真的找到自我了?或者已經糊塗地妥協?形式與精神的配合總是讓人混亂。在這個由歐美主導的世界裡,我們不由地改變與盲目。在那些紛擾的年代裡,追逐藝術的精神與價值、急著找回東方文化,這些狀態本身受西化而起,也是西化的表現。試想東方是否曾有「藝術」與理論、形式等科學遊戲?回顧台灣,社會的文化焦慮似乎一直沒有舒緩,近來狀況含有較多的消極、無感、衝動。往中國、韓國看去,隨著政治經濟火速成長,文化上的表現極度積極,近乎賣弄風騷甚至有些顯無廉恥。若將文化作為物質手段成就政治、經濟等,這樣躁進的操作只是設計,文化與藝術的本質並非如此。
老師談「水墨」
體系相同,概念不同是很好的。
先求異再求好,容易在20年後才發現基礎功夫不夠好。
先求好再求異,就向進少林寺學功夫,先從乘水開始等慢慢訓練肌耐力,等到開始練功夫後基本技巧夠了。
成長的過程,不一定是往前走,也會往後走,不同時期的臨摹等訓練會有不同體會。
傳統不會是槁木死灰的東西,其核心價值是綿遠長流的,如要說放棄傳統,文革即是,然而到最後一樣回歸傳統。
水墨很難立即性地反映當代,水墨的美學是較隱晦的,當挪用當代題材至水墨表現當代性不一定比使用油畫、影象更有力。
創作不一定只追求形式上的表現。
有些人玩了當代後,在繁複多變的形式創作後,回到傳統。
先求異再求好,容易在20年後才發現基礎功夫不夠好。
先求好再求異,就向進少林寺學功夫,先從乘水開始等慢慢訓練肌耐力,等到開始練功夫後基本技巧夠了。
成長的過程,不一定是往前走,也會往後走,不同時期的臨摹等訓練會有不同體會。
傳統不會是槁木死灰的東西,其核心價值是綿遠長流的,如要說放棄傳統,文革即是,然而到最後一樣回歸傳統。
水墨很難立即性地反映當代,水墨的美學是較隱晦的,當挪用當代題材至水墨表現當代性不一定比使用油畫、影象更有力。
創作不一定只追求形式上的表現。
有些人玩了當代後,在繁複多變的形式創作後,回到傳統。
2012年11月13日 星期二
20121113 「武丁與婦好」展覽心得
期中報告—「武丁與婦好」展覽
關於商代是否真實存在的不確定,在1928年於殷都故地—河南安陽小屯及侯家莊所發現之武丁墓,正式確定其存在。而武丁則是商朝第二十三代之王。參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之《殷墟婦好墓》得知:殷墟婦好墓於1976年被發掘。其墓葬埋在一座殷代房基下方,規模不大,但墓室未遭破壞,隨葬棄物極其豐富,是殷王室墓中最完整的一批資料。從銅器銘文和器物的形制及參照甲骨文中的相關記載,確定此墓墓主為殷王武丁配偶—婦好,她死於武丁時代後期。此墓之發現對於殷代歷史,尤其武丁時期之政治、經濟、手工藝、文化藝術、方國、禮制以及銅器斷代、殷墟布局等問題,都有重要價值。
婦好墓豐富的隨葬器物有銅器、玉器、石器、寶石製品、骨器、象牙器、陶器、蚌器、紅螺等。而這次展覽以銅器、玉器、龜甲為主,少數石器、象牙器、骨器,此外,特別用心於甲骨文之呈現,透過文字之解讀,確實讓我們體認商代人士熱愛占卜的文化。繁美的銅器中,那些器形組成複雜的禮器皆採用分鑄法鑄成,其造型設計十分嚴密,鑄造技術相當成熟。而器皿的裝飾除了花紋外,還鑄有各種突起的動物形象,有象、牛、羊、蛇、蝸牛等,尤其是鳥的形象使用頻繁,因為商代人相信自己是鳥的後代,而他們也經常混合各種動物之特徵,創造出難以辨認之怪獸。
由這次展覽的器物中,我對於較抽象、簡樸的形體感興趣。雖然精緻的銅器與玉器有著令人讚嘆之工藝技巧,但別忘了,它們事實上是為皇室、貴族獨有。陪葬品的質量透露墓主地位,其中,銅鏡的存在代表地位之高,一國之王武丁之妻-婦好的墓室可想而知隆重且盛大,在此,這些被挑選過、具階級性的藝品,呈現的是皇室品味,多數精品的創作目即是彰顯貴氣,在此,我們只看見了商代皇室。於是我不禁好奇,平民的文化在哪?歷史故事的形成基本上是透過考古、文獻資料,而這些我們能研究的資料是如何被流傳下來?又為何是這些資料被流傳下來?或許,我們所知的歷史故事不但片面,也不真實。
關於吸引我的器物,如做為樂器使用之石器—石磐,材質為白色泥質灰岩。一面稍拱起,利用岩石的自然層理制成。上端有穿圓洞。由其材質我們可知此樂器起源之早。人類祖先經歷漫長的石器時代,石器做為當時主要的生活、生產工具,或許他們在生活中偶然發現敲擊石片會發出悅耳之聲,於是促成石磐的發明。再者,同樣是樂器的陶器—陶塤三件,材質皆為泥質灰陶,表面磨光,體型兩大一小。外形為尖頂、腰鼓形體、小平底、體腔中空,於頂端正中間有個圓形吹氣孔一個,近底部的一面則有倒三角形排列的小孔三個,而另一面有左右對稱的小孔。陶塤在歷史上出現很早,早從新石器時代一直延用至今,它曾是音樂史學家推測古人音階發展水平之主要參考。早期的形式為此次展覽這種蛋形,而後期發展出許多人頭形、鬼臉形、獸形等,其樂器功能減弱。以上關於兩樂器資料除了參考《殷墟婦好墓》還參考《中國音樂考古學》。
至此,書籍上關於器物的詳細介紹在展覽中不易閱讀,我想是因為這並非展覽重點,甲骨文擁有的詳細說明在其他器物身上沒有實現,再加上燈光布局之統一(皆頂光),並無考慮各式器物形體特徵所需光源。不過即使我們透過乾淨的玻璃把甲骨文看得清清楚楚那又如何?我們得到了甚麼?當我們確實看見古物的意義在哪?或許我們能將其工藝技巧一覽無遺,日常的傳播影像終究不比親眼所見,然而,歷史對我們來說價值何在?是看到這些物嗎?我想不是,透過物更重要的是看見其時代性。樂器不如多數視覺性藝品,其藝術性發揮在欣賞者身上,看著樂器,我們並無法想像其音色、樂曲,更難想像當時社會之氛圍,樂器形態之簡樸對比銅器、玉器之顯貴,然而,或許在樂器裡,更能體會普遍於那時代的狀態,音樂可能有階級性,但其隨風飄揚的特質,在社會上是廣布的。
2012年11月9日 星期五
2012年11月7日 星期三
20121107 陳澄波--美術史省思
1926 |
1927 |
1927夏日街景 |
2012年11月6日 星期二
20121106 平面材質
從理論、議題出發是不錯,但從個人感受出發才是正道,那才是自己的
學會分析、觀看名畫的構圖、用觀景框看世界、學會裁切組拼
如果沒過這關,一輩子都會被困在構圖
框的操作適用於拍照、繪畫、錄影的世界
我們都沒有好好地去看這世界,眼睛看不到,手和腦再厲害也沒用,最後只能靠嘴巴
既使是寫實,光影的安排也要放對地方
畫面基本分為開放、封閉的空間
用勇氣去切,精準!
知道好的在甚麼地方,知道甚麼是多得甚麼是少的
寫生不用特地去哪,身邊的地方看不到,去再遠也只是觀光
當代
反批判
自己的感覺很重要
學會分析、觀看名畫的構圖、用觀景框看世界、學會裁切組拼
如果沒過這關,一輩子都會被困在構圖
框的操作適用於拍照、繪畫、錄影的世界
我們都沒有好好地去看這世界,眼睛看不到,手和腦再厲害也沒用,最後只能靠嘴巴
既使是寫實,光影的安排也要放對地方
畫面基本分為開放、封閉的空間
用勇氣去切,精準!
知道好的在甚麼地方,知道甚麼是多得甚麼是少的
寫生不用特地去哪,身邊的地方看不到,去再遠也只是觀光
當代
反批判
自己的感覺很重要
2012年11月2日 星期五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