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2019年9月9日 星期一

【布拉格藝術學院AVU-TNUA交換】108年度學海飛颺計畫心得-『國外研修之生活學習(課外)』

一、   國外研修之生活學習(課外)

|參展|Theatrum Mundi 3.0 捷克布拉格
New Media2工作室的教授Darina Alster邀請,我在學期中參與這場行為藝術活動,主題為人與人的關係,展覽地點位於布拉格當代藝廊四樓,為時一個下午,共有十多位捷克藝術家共襄盛舉。場勘後,構思出三個創作方案,在教授的大力支持下,挑了最艱困但最理想的作品進行。
當代美術館館內的藝廊為中空迴廊,展區位於四樓,我選擇在四樓中空區域懸空表演。作品的主軸為嗑瓜子,嗑瓜子是中華文化特色之一,也是庶民日常。嗑瓜子屬於消遣活動,透露出一種悠哉的閒暇時光,更是殺時間的表現;在嗑瓜子的循環動作下,將瓜子殼不斷丟擲暗示著空白生活裡的焦慮,也是自我整頓的過程。我將挪用嗑瓜子的行為,著重於旁觀者角度,將丟瓜子殼所暗示的不屑一顧,作為軟性的抗議,抗議階層的不公。
這場行為表演所需的材料、技術皆由Darina鼎力相助,教授很認真的和我說:「把你需要的東西和我說,我會幫你想辦法」。原本很擔心這計畫是天方夜譚,卻在教授的一句話下成真。從找材料、搬運、組裝等就在表演開始前完工了。

|運動|Snowboarding 捷克山區
到捷克北方學滑雪的契機,正是創作計畫“Between Borders邊界之間”的靈感來源,捷克境內的雪場皆位於邊境山區,在乘搭巴士的同時,我不斷思考歐洲人在大陸移動的身體經驗,開啟對跨越邊界的想像。學期初的四堂滑雪課位在Liberec雪場,認識了滑雪教練Tomas Vydra,他們家族成長居住於Ligerec捷波邊境周邊。而後,有了到SnezkaHarrachov雪場滑雪拍攝作品的機緣,在不斷認識新朋友的過程中,與大家分享作品,完成這學期的拍攝計畫。
|工作坊|Border  德國申塞
執行“Between Borders邊界之間”計畫後,Dusan教授推薦我參與邊界創作工作坊,位在德國東南邊Schonsee小鎮內的文化中心CeBB,東臨德捷邊界。工作坊為期一週,參與者有六位德國學生來自周邊、七位捷克學生來自布拉格,以及我;另有德國與捷克教授各一陪同。文化中心安排了邊界考察、歷史訪談、發表會等,讓我們有幸與在地長輩步行於邊境,深入了解邊境的歷史與變異,聆聽許多關於鐵網、獵犬、警察與士兵的故事。在這七天內,將過去的歷史轉化為未來的作品,德捷同學與來自台灣的我,彼此分享創作理念,一同完成展覽發表與呈現,密集的相處,吃喝玩樂中交了許多新朋友,非常感謝大家參與我的作品計畫。

|國際行為藝術節|Performance Crossings 2019
布拉格的藝術活動非常密集活躍,不只是假日,平日也有許多開幕、音樂會、地下樂團演出等,特別是與行為藝術相關的展覽活動遠比台灣多且觀眾參與熱絡,活動定位介於劇場舞蹈與行為藝術之間。

Crossing的主辦人是由幾個年輕人組成,以Open Call的形式匯集各類型表演藝術家有劇場的、音樂的、行為的類型較為混雜。活動持續數天,網路有行程表,每天由不同藝術家接力表演,表演場地當然少不了酒吧。
Antonín Brinda 是四場藝術節慶的主辦人之一,看了他的簡歷後我非常好奇舉辦活動有這麼簡單嗎?畢竟這些活動都持續好幾年了。他坦承他們並沒有什麼資金,但要找對合作夥伴,像這次提供場地的 Cross Attic 對活動非常有熱情絕對地支持表演藝術活動絕對地支持的意思是讓藝術家保有對大的空間你可以放火、可以裸體、可以灑土弄髒空間。這樣的『絕對支持』其實和我上次在 Národní Galerie V Praze, Veletržní Palác 的行為狀況一樣,他們願意提供最理想的狀態任藝術家發揮雖然沒有什麼津貼但有簡單的材料費,藝術家不求賺到什麼只是想要一個舞台瘋狂一下罷了。

|布拉格舞蹈節|Festival TENEC PrahaTENEC PRAHA 為捷克的國際當代舞蹈與移動劇場節,已有30年的歷史,自1989年起每年六月舉辦。我挑了四場演出看,分別是捷克舞蹈家Viktor CernickyPLI、印尼舞蹈家RiantMedium、法國舞蹈家Sylvain BouilletWhite GestureYoann BourgeoisTentative approaches to a point of suspension,表演後皆有舞蹈家問答,結束後可以到二樓酒吧舞蹈家交流。
我看的第一場演出是PLI,創作者結合默劇、踢踏舞、雕塑的技巧與概念,排了一齣獨舞,身著灰色西裝,在正方形的白色舞台上使用踏步的節奏營造情緒,取代表情、誇張肢體、語言的使用。整齣戲很簡單,排椅子,創作者在一小時多的戲中,將椅子進行不同的排列組合,透過相同物件不同形式的變化,暗示出各種場合與心境。精彩得讓我趕緊再去買票,看完四場舞座,不得不佩服其策劃品質,有極高的挑選品味,匯集各國真正具有實驗精神的舞座,對於舞蹈或劇場有獨特想法的舞團。啟發我對身體與空間運用的許多想像,反省自身過去的行為創作。
 
每次演出結束後,我都會留下來與創作者聊天,分享觀舞心得,過程中剛好認識舞蹈節的創辦人Yvona Kreuzmannova,才知道她也曾是舞者,對當代舞蹈有著極大熱忱,30年了熱情不滅,長年累月到處看舞,才能挖掘精彩舞作,邀請舞團參加。這次印尼的舞作Medium就是Yvona到高雄看到的,她輕盈地說:就是緣分。緣份讓她遇見了各國優秀的舞者。聊著聊著,我們聊到1989創立的情況,Yvona根本是個烈士,共產時期並沒有澆熄她對跳舞的渴望,共產結束後她選擇相關大學就讀,因緣際會成為舞者接觸當代舞蹈,捷克當時保守封閉,少有機會接觸異國文化,因此Yvona決定舉辦舞蹈節為捷克引進國際當代舞蹈,歷經找場地、資金、團隊等,才順利圓夢舉辦至今。30年來,Yvona所邀請過的舞團中,後來都成為當代舞蹈史上重要的舞團。
我看的第一場演出是PLI,創作者結合默劇、踢踏舞、雕塑的技巧與概念,排了一齣獨舞,身著灰色西裝,在正方形的白色舞台上使用踏步的節奏營造情緒,取代表情、誇張肢體、語言的使用。整齣戲很簡單,排椅子,創作者在一小時多的戲中,將椅子進行不同的排列組合,透過相同物件不同形式的變化,暗示出各種場合與心境。精彩得讓我趕緊再去買票,看完四場舞座,不得不佩服其策劃品質,有極高的挑選品味,匯集各國真正具有實驗精神的舞座,對於舞蹈或劇場有獨特想法的舞團。啟發我對身體與空間運用的許多想像,反省自身過去的行為創作。 每次演出結束後,我都會留下來與創作者聊天,分享觀舞心得,過程中剛好認識舞蹈節的創辦人Yvona Kreuzmannova,才知道她也曾是舞者,對當代舞蹈有著極大熱忱,30年了熱情不滅,長年累月到處看舞,才能挖掘精彩舞作,邀請舞團參加。這次印尼的舞作Medium就是Yvona到高雄看到的,她輕盈地說:就是緣分。緣份讓她遇見了各國優秀的舞者。聊著聊著,我們聊到1989創立的情況,Yvona根本是個烈士,共產時期並沒有澆熄她對跳舞的渴望,共產結束後她選擇相關大學就讀,因緣際會成為舞者接觸當代舞蹈,捷克當時保守封閉,少有機會接觸異國文化,因此Yvona決定舉辦舞蹈節為捷克引進國際當代舞蹈,歷經找場地、資金、團隊等,才順利圓夢舉辦至今。30年來,Yvona所邀請過的舞團中,後來都成為當代舞蹈史上重要的舞團。 

|布拉格劇場週|PQ布拉格劇場週為劇場界的年度盛事,展區位在AVU的現代藝廊(交換生的宿舍)旁,也就是國家展覽區。展覽分別坐落在四個區域,主館內有參展的各個國家館、各國學生館,展出各國推舉出來的戲劇作品與劇場設計慨念,呈現方式很多元,有純影片紀錄、影片融合裝置、純道具佈景概念展出、純戲劇模型展出等,一覽劇場人如何使用空間、安排演員與空間的關係。其中,最深刻的是模型製作,作為視覺藝術創作者,創作常源於感受或衝動,少有製作模型與精準測量的習慣,看著劇場人不段演練模型的過程,發現在模型演練中能完整掌握空間,更能發現更多玩空間的可能性,希望未來在參展佈展時能加以運用。 
|展覽參訪|布拉格時時刻刻都有許多大大小小展覽,前後去了DoxGallery AMU、說時時刻刻、大大小小完全不為過,在布拉格的藝術家有很多展覽機會,教授、藝廊與美術館非常願意給年輕人機會,學生也都很主動申請。學校本身也支持參展,每學期都有大筆經費讓學生們申請。 
|環保生活|布拉格是一個相對環保的城市,城市內有多片森林公園,街道住宅也高度綠化,他們對於種植物非常有一套。氣候因素,夏天不用開冷氣,大部分的Tram輕軌也沒有冷氣,大家搧風流汗,開快點就有涼風吹進窗子了。住家與一般建築物也沒有裝設冷氣,窗開著就涼了。 
包裝簡潔,這裡的店家不看重包裝,塑膠袋的使用量因此減少很多,外帶食物通常以紙盒、紙袋、紙包裝。有一次外帶蛋糕時嚇了一下,店員直接把紙盤上的蛋糕用一張大大薄薄的白紙包起來捧給我,沒有提拿的地方,我就繼續捧著它;驚嚇之餘,想一想這樣也沒什麼不好,簡單環保,不用買加工過的紙器也很好,紙張薄回收也方便。紙包裝還用在購買肉製品,你能選擇不要塑膠提袋。超市、市場的蔬果、部分麵包是提供塑膠袋,但一樣是『很薄』的塑膠袋。在交換期間,我更加落實減塑生活,旅行期間也自備食器。
在布拉格,除了減塑也減了購物衝動,不買新衣。這裏二手物資豐富,親民價格讓善意循環,AVU周邊有至少十家二手店,多為二手衣服,部分店家還販售二手雜物、居家用品。一件衣服最便宜20台幣到手,可以買到風衣外套、Tshirt、牛仔背心。二手店的貨源有些為捐贈,特別有一家慈善店,將收入用在老人照護上,商品定價親切讓物資高效流動,學期末我也捐了一些東西,感謝他們讓我尋到很多寶。回到台灣後我開始整理家裡,斷捨離,不吝於讓物資循環再利用。

【布拉格藝術學院AVU-TNUA交換】108年度學海飛颺計畫心得-『國外研修之課程學習(課內)』

一、   國外研修之課程學習(課內)

【 Studio Works – Intermedia 2 
   
工作室實作
|例行討論|整整一天
Intermedia 2工作室是由Dusan ZahoranskyPavla Scerankova兩位教授負責,他們是一對夫妻。助教是Roman Stetina

初次看到選課表上Studio Works的學分數20嚇一大跳,台灣碩士課程通常都3學分一門,想說學校是不是寫錯了,一問之下才知道工作室課程為時一整天,視各主修老師彈性調整,以Intermedia 2為例,我們每週二的討論課從早上九點開始,午餐大家各自到學餐點餐再回到工作室一起享用,飽餐後再一路聊到四五點,接近學期末則較早結束,約一兩點散會。

工作室課程以討論、分享為主,我們工作室滿班15人,每次上課由5-6位同學分享,剛開學分享自己上學期或暑期進行的作品;學期中開始分享這學期的創作計畫以及新發現;學期末分享作品進度並討論如何展覽。其中,不論是芝麻綠豆小事,大家都非常歡迎,可以是最近看的展覽、最近關注的藝術家、想要呈現一段表演、想要分享一個身體經驗、想要分享一則網路趣事等,這裏沒有師生階級,也沒有尖銳而絕對的批判,更沒有迷戀學術敘事的壓力。一次分享,可能是讓大家笑一笑;一次談論,可能是讓大家大開眼界;一次發表,可能是讓大家激發想像。
在這裏你笑得、說得、做得很輕盈。因此得以透明真誠,相信自己的創作之路,堅定地走下去。

|作品計畫|邊界之間
這學期創作計畫為“Between Borders邊界之間”靈感來自遠赴歐洲的移動經驗以及移動上的時空變動,從台灣到捷克,從島嶼到大陸;從捷克到德國,從大陸到大陸。在國界的劃分下,歐陸各國共享著相同的地質景觀,在綿延不絕的土地,透過標示或記憶去意識邊界的位置;回到台灣,我們的邊界是海洋,有著顯著的地質差異,以及移動限制,在歐陸移動的過程啟發我探索捷克邊界的計畫。


邊界在哪?透過Goole Map的放大功能,捷克邊界從細到粗,從看似清晰到曖昧不明,最後,當你啟用街道實景功能後,不禁對邊界的景觀感到困惑,他們是一條馬路、一片森林、一片雪、一條河等,邊界到底在哪?在同樣的土地上,哪裡不一樣了?邊界真的存在嗎?他是以什麼形式實質存在呢?又是以什麼形式存在於人民心中呢?
我以Open Call 的形式透過網路與朋友號招,拜訪居住、工作、求學於邊界的朋友,考察位於自然、城市、村落的邊界樣貌,並與當地人交談邊界歷史,邀請朋友在邊界進行一場遊戲。


其中,我特別關注自然場域的邊界劃分,除了透過溪流劃分格外顯著之餘,雪地、森林、草原等的地質上,時常沒有明確標示,對於身為外國人的我而言,這些場域同質而自由,對於當地人而言卻是異質而侷限。在同一片雪上,人類透過文化、政治、經濟劃分彼此界限,二戰前後,邊界從形而下轉換成形而上的存在。
九零後出生的年輕人處於申根開放的機制,形而上的邊界意識一代代削弱,恰恰反應出邊界當今的模糊性。現地行為以邊界中線為背景,與朋友進行遊戲,遊戲內容包含乒乓球、羽毛球、排球、氈黏球等,將邊界想像成是球網、一個區分你我的基準,隨著球與玩具來回於邊界兩側,想像著網子大略的位置,在身體移動的過程,那張“想像的網”不斷浮動,一如當今年輕世代對於邊界的意識。

|下課之後|舉杯起舞
下課後,工作室總有事情發生,打兵乓球、喝紅酒、放火、燒桌子、跳舞、唱歌、創作等。讓我看見捷克人的浪漫與破壞力,驚嚇之餘我將這些特質視為直率的表現。若說台灣人擅長把體貼與關愛直率表達,捷克人則格外擅長把無聊與反骨直接抒發。想想,校園內外、布拉格市區、捷克境內,塗鴉與貼紙文化蔓延,許多的小幽默與破壞成為生活風格,被城市保留接受,暗示著無比大器的自由。


|校外教學|德國柏林
每個工作室在每一學期皆有校外教學,學校補助交通、住宿、部分展覽演出門票,飲食、部分展覽門票費用需自行負擔。我的工作室Intermedia 2規劃了兩天一夜的柏林行,參觀Akademie der KunsteHamburger Bahnhof–Museum fur GegenwartKW Institute for Contemporary ArtKINDL四間美術館,以及Volksbuhne劇院的參與式演出“Coming Society”

|小旅行|一日流浪
Intermedia 2裡有兩位博士生,Stepan Mrnz近年作品是關於流浪漢,他行走於都市的邊緣地帶,拜訪流浪漢進行考察,甚至短期成為流浪漢,深入了解邊緣世界的樣貌。Stepan帶領工作室學生進行兩天一夜的流浪,行走在廢棄軌道、荒地、草叢、橋下等灰色地帶,探索流浪漢的藏匿基地,欣賞他們精心建立的家園。藏匿在樹叢內的家多是用藍色帆布搭成的帳篷,大至八人帳,小至三人帳規格。主帳外,還興建門牌、花園、小農地、花拱門入口等,佔地有大有小,有的自己住一區,有些三帳住一起。此行令我大開眼見,一覽文明都市內隱藏的化外之地,看見另一種地下文化。

|期末展覽|平行世界
我們工作室有兩間緊鄰,主要上課的空間約有50坪,另一間30坪,學期間作為學生工作室使用,學期尾聲則變成展覽空間。起初我很納悶工作室要怎麼當展覽空間,畢竟雜物一堆、作品四處放、家具也在、工具間滿滿,難道是很簡單的呈現而已嗎?No!我完全低估AVU對藝術的狂熱了。在期末展空間分配完成後,助教訂定日期集結全班打掃,他們說Clean簡直就是搬家等級,把雜亂無比的工作室整個“清空”


【 Printmaking 
   
版畫


|例行課程|自由選版
台灣的版畫課將不同技術區分為不同學分課,在選課時選擇該學期想學的技術。在AVU的版畫課中,學生可以隨時選擇任何媒材創作,版畫教室由一位教授與三位助教負責,三位助教分別負責孔版、蝕板、石板印刷,想學什麼就去找負責的助教。上課時間每次三小時,其餘時間若想創作可以詢問教授時間,器具也可登記借回家繼續工作。

|期末分享|相互給評
這學期我分別使用絹印與蝕刻印,分別結合去年作品與這學期的作品計畫創作,完成“Between Borders邊界之間”的拍攝地圖,記錄每一個親訪的邊界。學期末時,每個人將自己的作品排列在桌上,介紹學期間所完成的作品,下課後,教授將直接給予分數。

【布拉格藝術學院AVU-TNUA交換】108年度學海飛颺計畫心得-『研修之具體效益』寫歪版

五、研修之具體效益(請條列式列舉)
  1. 很爽地完成兩件作品,非常享受創作過程。
  2. 本來不崇洋媚外,結果證實崇洋媚外有其道理。
  3. 徹底看清台灣與歐洲藝術學院的差異,一個在剝削,一個在供養。
  4. 深深暸解台灣藝術教育的缺陷,感到焦慮...
  5. 激發我開始思考如何改善台灣藝術創作環境。
  6. 思考如何拉近台灣人與當代藝術的距離,增加參與度。
  7. 相信熱血青年的力量,有熱忱依並找方法,依然能逆境求生,尋找機會。
  8. 發現台灣行為藝術活動的不足、民眾對行為藝術嚴重無知。
  9. 計畫集結台灣行為藝術創作者,討論如何推廣行為藝術、舉辦藝術節。
  10. 很遺憾現在才知道我選錯地方唸藝術很遺憾我術

2019年9月4日 星期三

【布拉格藝術學院AVU-TNUA交換】108年度學海飛颺計畫心得-『學校簡介』

二、 研修學校簡介

|學院結構|

布拉格藝術學院成立於1799年,為一所純視覺藝術學院,是捷克境內最老、最優秀的藝術學院,有建築系與美術系,美術系分別有繪畫、雕塑、版畫、複合媒體、新媒體五大組別,每個組別下有三個工作室,分別由不同老師助教領航,這15個工作室就像15個班級一樣,是師生的研究創作基地,備有充裕的實體工作室空間與器材設備,學生可以自由使用空間創作,而每週二的必修課程Studio Works也發生於此。


|學院環境|

AVU
位於清幽的七區,緊鄰一座森林公園,步行十分鐘還有另一座森林公園,周邊多為公寓式建築物,另有運動場、非主流電影院、國家展覽館,少有觀光客出沒。

藝術學本身院有三棟建築,分別是主建築館、建築學院館、現代藝廊館。主建築管涵括所有行政辦公室、主要教室、圖書館、餐酒吧、金屬木工技術工作室,以及大部分美術系工作室;建築學院館為建築系學生教室,美術系學生少有出入,內藏一間新媒體工作室、3D列印與雷射切割技術工作室。以上兩棟建築相鄰座落在布拉格七區山坡上,步行十分鐘跨過公園山坡下即是現代藝廊館,內有版畫教室、石雕教室、古藝術品研究室、人體素描教室、一個繪畫工作室、交換生或貴賓宿舍。


|創作環境設備|

AVU
的技術工作室皆備有駐點助教,開放給所有組別學生,包括金屬、木工、電腦、3D列印與雷射切割工作室,助教的協助範圍很廣,包括替學生的草圖3D建模、送廠製作或完成實體模型,或者從零開始教導學生如何完成各媒材作品,AVU的助教之於藝術學生兼具藝術家助手的身份,以及技術老師的身份,他們負責協助學生實踐想像。而需要幫助的學生得先與主修老師討論,再由老師幫忙聯絡,助教將評估製作費用學生是否有能力負擔,若成本過高則討論部分負擔。


技術工作室外,學校有專屬的攝影師與工作室,完全免費(交換學生不確定),學生若有展覽或作品需要攝影師記錄,可以到工作室與攝影師約時間,另外,工作室有Canon大型輸出設備,只需要負擔紙材與墨水費用即可輸出作品或文宣。

器材租借採用線上預約制,設備專業齊全,讓學生在創作實踐上不用自掏腰包採買器材,器材涵括音響、收音、擴音、混音、攝影、錄影、螢幕、投影、線材、支架、腳架、布幕等,特別是攝影機,從家用版到專業高階版本皆有,甚至還有防水、運動攝影機可以選擇。若器材或零件不齊,助教將評估價格幫忙添購。整體而言對藝術家非常友善!


|主修工作室環境|






校內有繪畫、雕塑、版畫、複合媒體、新媒體五大組別,每組分別有三個工作室,細分出不同風格類型與訴求,每個工作室由兩位教授與一位助教指導。以繪畫為例,分別有偏寫實的、探討繪畫本質的、以繪畫做為概念的,因此同樣是繪畫組,有寫實繪畫、抽象繪畫、空間裝置等不同脈絡,工作室定位隨著在任主修老師而變動。

每一個主修工作室都有固定的空間教室,每間約莫40-50坪,繪畫組皆各有兩間工作室,使用空間足以乘載學生數,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區域可以創作,公共區域有洗手台與杯碗瓢盆,以及某人捐獻的茶或點心可食用,另有器材間,備有基本的五金器材,如螺絲、起子機、電鑽、圓鋸機、鉗子等,以及前人留下來的廢材可自由使用。

每週二的必修課程Studio Works發生於此,課餘時間供該組學生自由使用,可向門口管理員借鑰匙開門使用,平日開放時間從早上9點至晚上12點,假日使用需向資訊處申請,開通學生證(感應卡=鑰匙)方得進入校區。工作室有離開鎖門的習慣,助教也幾乎每天都會在工作室工作,私人物品與公共器材都很安全。

工作室到了學期末將搖身一變成展場,經過分享作品、協調展區後,大家一起清空、大掃除、重新粉刷,整理成展覽空間舉辦期末展覽,結束後,接續供應屆畢業生舉辦畢業展。

【布拉格藝術學院AVU-TNUA交換】108年度學海飛颺計畫心得-不小心寫歪的『緣起』

AVU - TNUA
|布拉格藝術學院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很幸運領了補助到布拉格藝術學院交換一學期,參與學海飛颺計畫歸國後需繳交一份心得報告,說明申請交換計畫的起承轉合,應當要當乖寶寶講好話的不小心把文寫歪,但又很想繼續寫下去所以只好換個地方寫,歐耶!

一、    緣起
「唸藝術的要多出去走走,出國看看展覽。」這種話聽多了,好像出國真的能讓你的藝術升級似的,但因經濟考量遲遲把它擱在那,進了大學唸了碩士後,申請交換學生一直是在學目標,就像大部分的人一樣,動機單純,很想一覽國內外藝術教育的差異與創作氛圍。歷經諸多陰錯陽差以及赴日本與上海的駐村經驗後,終於付諸行動申請到了布拉格藝術學院的交換計畫。

老師想聽的應該不是這些吧?畢竟過於單純的夢幻想像:『出國尋找自我,文化衝擊激發創作靈感。』雖然他很真但有說和沒說一樣,若所有熱血學生都寫這樣真的沒什麼辨識度。即便聽人家出國交換都翹課在玩,也沒真的毛起來創作,但出國前申請動機得要寫得最認真,先矇過去再說。

於是我開始思考嗯...那到底要寫些什麼看起來比較厲害比較有一點深度呢?我總不能只寫我要就地取材吸取人文精華奮發創作吧?要寫些什麼才會讓人覺得你是先有做功課並且對該國有的絕對的熱忱呢?啊!其實我很愛捷克的作家啦!卡夫卡、米蘭昆德拉、赫拉巴爾三位大文豪伴我度過最憂鬱的高三末期,讓我更加憂鬱,低潮能激發無限創作能量,因此也算是一大助益。『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與『過於喧囂的孤獨』帶給我極大的生命震撼,面對永劫回歸的沈重以及描寫時代垃圾堆上的人,使我抱著沈重的心情面對成長,所以我不禁好奇什麼樣的地方會滋養出這樣的作家呢?

再來,我引用天鵝絨革命的哈維爾,大一聽到他的故事時,對於他的理念與堅持是非常感動的,只是要把這份感動納入我的申請動機是有點刻意有些不好意思。但我還是藉此談論捷克的歷史與無奈,以及台捷良好的外交關係,身為一位台灣人,得知在遙遠的歐洲有一位鬥士明確支持著台灣的國際地位,感動又心虛,看著國內因獨立與否、因黨派分裂,希望我們能更珍惜份憐香惜玉。捷克與台灣的殖民歷史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而捷克是如何從這麼沈重的過去走向未來,而當今捷克的文化社會政治又是如何呢?

希望透過這次的交換計畫,讓我能舊地深度重遊,了解這個國家漂泊的過去、多元文化交會的地理優勢、豐富的古典建築、以及滋養出偉大作家的文化背景,體驗當地的藝術文化與當地學生交流創作!



|小 murmur|

以上大概是我的緣起,而真正選擇捷克的原因當然是:物價和台灣差不多!因此不用擔心創作經費不足,而且北藝大的學生有免費的學校宿舍可住,基本上這次的交換,不失控購物,補助六萬多,自己只要再貼個三萬左右就差不多了!另外一個很大的因素是捷克接受英語檢定認證,並且可接受多益測驗的分數,英國姐妹校需雅思(太貴又沒把握),芬蘭姐妹校剛好名額不夠,德國、法國、日本、韓國皆須該國語言認證(德國有一間學校接受中高階以上成績,我差三分,但後來被選上的同學其實成績偏低,有時間的人能賭賭看。)

如果想出國交換並寫出超級厲害的動機,建議大家平日沒事多多搜集該國資訊,才不會像我一樣詞窮。回國後回顧『動機』這件事情,依然覺得寫了沒意義,因為你沒到當地真的不知道會怎樣,你交的創作計畫一定也會變動甚至淘汰,除非有錢常跑這裡和他很熟,要不然就是熱愛該國像我們哈日哈韓,這種熟悉度一定很有說服力,但歐洲就是離我們很遠啊!特別是捷克的資訊相對較少,到了當地才知道相關藝術網站平台多以捷克文為主,遠在台灣的我們,從電影、動畫、作家入手才有較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