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2013年5月22日 星期三

「五代‧南唐」作品圖片


五代‧南唐

趙幹《江行初雪圖卷》台北故宮
傳荊浩《匡廬圖》台北故宮
寮代  葉茂台遼墓出土《深山棋會圖》(約980)遼寧省博物館

傳董源《寒林重汀圖》日本・黑川古文化研究所
傳董源《瀟湘圖卷》北京故宮
傳巨然《蕭翼賺蘭亭圖》台北故宮
傳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北京故宮
傳黃筌《寫生珍禽圖》北京故宮



2013年5月12日 星期日

「元世祖、后肖像畫」報告

元世祖
元世祖后

這次報告由我負責元代基本資料、皇室聘用藝匠的模式以及中國肖像畫的歷史發展,介紹傳統格式的風格演變,回到元代肖像畫的特徵,進入由另一位組員負責關於材料、色彩、服飾與尼泊爾藝術的影響。首先,到故宮親眼閱讀元代帝王肖像後,對其格式化的構圖形式與表情感到無聊,相同的形式換上不同的臉龐,帝王們皆留有髮辮,單色的衣袍分別以兩筆不交疊的淡墨勾勒,看起來像是草稿,於是對帝王肖像的形制感到好奇。帝王的毛髮描繪細膩,由一筆一線規矩地排列成眉毛、鬍鬚與頭髮,三幅畫像中,有的毛髮乖巧至線毛之間相互距離,保持尊重,有的線條則躺得輕鬆,不小心腿一彎即踢到別人,熱鬧地碰觸。由毛的形、線與線的走向、排列可以看出帝王像在臉龐的講究。帝后因其繁華的服飾顯得比帝王像完整、精彩許多,四幅后像中,最吸引我的即是當中紅色、白色與黑色的運用,飽和的色彩讓我好奇材料與保存的問題。高彩度的服飾雖然搶眼,細看卻可發現在筆線勾勒上,細膩度還是不及臉龐,服飾線條明顯較粗且有粗有細,粗細間的變化呈現運筆的不穩定。帝后們挺胖的,一字眉,衣服的花紋皆不同,描繪飾品所使用的白色厚疊,有些微波落,她們膚色不一,世祖皇帝后最白,再來是武宗皇帝后,它的腮紅又是格外明顯的,而順宗皇帝后的膚色則顯得較灰,這些顏色的細微變化雖關乎保存手段,卻也勾起對時代服飾、妝容的興趣。基於以上觀察選擇為一成雙的世祖、世祖帝后展開資料閱讀。

元代疆域
斡難河
(一) 蒙古國自元朝--跨歐亞領地擴張>各地藝匠匯集>文化交流
 (參考自 陳韻如 < 蒙元皇室的書畫藝術風尚與收藏> 、蔡政芬<轉型與啟發:淺談陶瓷所呈現的蒙元文化>)

十三世紀初,蒙古國(1206-1259)由成吉思汗(也就是海洋般的統治者)建立於斡難河上游,因為地大遼闊、江河眾多,他便鼓勵那些因爭奪繼承權而爭少的兒子們不斷向外拓展領土,從大漠向西、向南發展,陸續征服中亞各部族、滅金(1115-1234),統領中原北部區域,其後的繼承者更進入中原,建立了元朝(1260-1368)、滅南宋(1127-1279)。在這段跨越十三、十四世紀的大汗世界所統御的國度橫跨歐亞,長期爭戰的過程中,大批藝匠隨著大軍遷徙,原本隸屬不同文化區域的藝術傳統,就在這樣的開放時空中獲得新的交流機會。蒙古遊牧民族最初重視金玉、珠寶、織物等明麗炫目的工藝品,多半針對手工業匠人的網羅征招,這些人多半被遷送到局勢穩定的後方,少數名留青史的藝匠為尼泊爾籍的阿尼哥(1245-1306),擅長鑄銅、鏤金、建築設計、彩繪、塑像等。元代宮廷篤信佛教,除了一般肖像、影像外,還需要大量供養人肖像,劉貫道、李肖巖都以繪製帝、后、太子畫像賞官成為宮廷畫家。元代宮廷和金朝宮廷不一樣,沒有設立畫院,但有大量職業畫家直接為宮廷和中央政權所掌握的供應製作機構服役。和金朝一樣,他們被稱為畫匠、畫工,僅個別人可以受題舉做官。

(二)中國傳統肖像畫的定義--真實、逼真>傳神、寫照
(參考自梁白泉<中國肖像畫選集--序言>、張道一<中國肖像畫漫談>)

在漢語中,」是相通的。所謂肖像」,也就是相似之像。《說文》釋」,謂骨肉相似也」,並說,「不四其先,故曰不肖也」。中國的肖像畫,傳統名稱叫做寫真。真的概念在早期繪畫多指真實、逼真。一如東晉葛洪西京雜劇對毛延壽的評語為人形,醜好老少,必得其真的真義。隨著肖像藝術發展,真的概念逐漸成為與逼真對立的範疇,真與審美對象的生命、氣息、精神特徵聯繫起來,具有形、神統一的內涵。六朝人索性稱之為傳神寫照。受"貴真"的思想影響,即真在內者,神動於外(莊子。漁父),中國肖像藝術注重表現人的精神特徵。


()中國肖像畫歷史
(參考自梁白泉<中國肖像畫選集--序言>、張啓亞<中國肖像畫選集--中國的肖像畫>)

闇立本《歷代帝王圖》

人物畫包括肖像畫,前者在原始社會的巖畫中已經出現,後者從前者分化出來,起源也相當的早。現存能夠稱作肖像畫的,是唐代闇立本畫《歷代帝王圖》和《步輦圖》。在此之前,其實就有「畫漢王龍顏」「覽之若面」的傳統,他大概也有所本。中國繪畫,不脫筆墨。一般都是以線條勾勒,再敷填色彩。人物畫、肖像畫的特點是 : 在景中以人物為主,人像又是以頭部為主,一折僅數筆,冠履多寫意。早期繪畫中,人物畫和肖像畫長期以來並行發展,題材看來,大致包括「禮制」、「教化」、「紀功」、「訟德」、「表行」、「讋敵」、「奉祀」、「祛邪」等內容。在古代,鑒戒性和表彰功臣所畫的肖像畫較多,都是「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具有明顯的「資政」性。宣揚關於治亂、興廢的歷史和現實,宣揚綱常名教,以立德立功做為人生的最高理想,因此,為了達到教化目的,肖像畫在「述其事」與「肖其人」逐漸分道,凡注重前者便衍為歷史故事人物畫,而注重後者則衍為嚴格的「寫真」或「行樂圖」。



1.魏晉南北朝

【發展】 社會動亂、綱紀既衰>資政性轉為實用性>文學內容題材、名流畫像、自畫像
 
顧愷之《洛神賦》
自魏晉南北朝開始,肖像畫已漸從早期的注重「資政」性,向著肖像畫本身的「實用」性發展。隨著漢末「綱紀既衰,儒道尤甚」,老莊思想、玄學興起,文人士大夫擺脫經學羈絆,加上社會、政治動盪不安,「忠不足以衛己,禍不可以豫度」,傳統世君報國的思想弱化,思想活躍。歷史故事題材的肖像性人物畫減少,以文學內容的肖像性人物畫、魏晉名士、勝流的畫像及其他個人的畫像增多,還出現了名士自畫像。顧愷之《洛神賦》即是典型以文學為內容的「肖像性」人物畫,自畫像便有王羲之《臨鏡自寫真圖》。也是從晉、宋時期開始,給帝后勛貴畫像漸成風氣。個人畫像的發展,肖像畫藝術表現要求提高且完善。

【審美】受選拔官材角度影響>著重精神、氣質、風度>眼睛的重要性、面部特徵的掌握

《人物志》為曹魏時期關於「都官考課」的著述,針對選拔做官人才,提到如何認識人的問題,「蓋人物之本,出乎情性,性情之理,甚微而玄......」,「物望有形,形有精神,能之精神,則窮理盡性」,「徵神見貌,情發於目」。其理通繪畫,對肖像畫尤其重要。顧愷之就肖像畫提出「以形寫神」,「傳神寫照,都在阿堵之中」。南齊謝赫《六法》中的「氣韻生動」也是在此背景下提出。姚最說謝赫:「寫貌人物,不俟對看,所須一覽,便歸操筆,目想毫髮,皆無遺失」,「發於心,領於目,應於手」,可見此時「背擬」的畫法已趨成熟。當時還有一種近似今日的「速寫」,據北齊顏之推所記:「武烈太子偏能寫真,座上賓客隨宜點染,即成數人,以問童孺皆知其名」。

2.唐代

【發展】
▲沿襲漢魏六朝>以人物肖像畫作為必修之業>精於寫真> 行樂圖之濫觴、殿堂真容發端、文人畫像與自畫像流行
▲晚唐至五代畫分畫科>人物、肖像分野


閻立本《凌煙閣功臣二十人》片段
閻立本《秦府十八學士》
韓幹《玄宗試馬圖》

【審美】把握人物性格>動態觀察


追求生動而神韻,進而注意把握人物性格,是唐代中晚期肖像藝術的一大特色。對「寫貌」表現人物風神韻度和對「用筆」相當重視。由《圖書畫誌》所記載,唐代晚期人物畫家周昉能「兼移其神氣,得趙郎性情、笑言之姿」。可見畫家開始藉由觀察人物的言行舉止,表現其性格,在捕捉本真性情上應「著眼於顛沛造次、應對進退、顰笑適悅、舒急倨敬之頃」。







我們都躺著

在不同的地方
我們都躺著
藍天將我們裹成一塊
肉是軟的
氣也融了
化成一掌的團


2013年5月6日 星期一

談海盜--以鄭芝龍開始

我們會稱鄭芝龍為海盜、商人、官員,他活躍於十七世紀的華南、台灣與日本之間。盜,是搶劫財物的人,也有掠奪之義。盜是偷是竊是匪。海盜做為專有名詞,指的便是海上那些從事搶奪、違法貿易與交流的人們,是賊也是流氓。他們犯罪,犯的是那些正統、國家等好像活得理所當然的存在者所訂下的規,若稱鄭芝龍為海盜似乎稍嫌過頭,嚴格說起來,他並非純正的海盜,而是個多少會使用暴力手段的海商。所謂海盜、商人、官員難道真不一樣嗎 ? 他們其實都在做一種買賣,只不過付出的條件不太一樣,為的皆是換取發達,三者因處境不同而有不同的命名,其中的關鍵在於權力者的允諾範圍,也就是法,法外或法內。鄭芝龍所從事的貿易即恰是明代當時所禁止的活動,也就是國家政策--海禁。其貿易活動冒犯一國之法,搞亂了統治者的國家計畫、違背上位者的意思、更是壞了王的經濟規則。不論是王、是國、是官、是商、軍、士、妓、醫等,皆為了某個生存目的而有所作為,人與人、群與群之間,互相剝下對方的皮與肉為自己增重,鄭芝龍那年代的人們因惡劣的現實條件所迫,鋌而走險。

2013年5月2日 星期四

「我」影像創作



一、 創作動機:
源自活著此事,從事著生活,對於某些行為無法不加以關注。之中,總是有許許多多意識與發掘自我的狀態,身為人,不由自主地我們思考於一吸一吐間,創作的動機無它,純粹因為我還活著,於是我便繼續活著。這過程中,我以與靈共存的軀體為首要關注,做為感應的媒介,透過各種運動有著不同觸動與發掘,我正緩緩紀錄累積著。

二、 創作構思:
直至死亡為止,與自己的身軀共存,帶著她/他,歷經歡笑悲傷。淋浴間中清洗著自己的形體,按著、捏著、塗著、抹著,享有著個人時空,數不清的念頭,理不清的自己,誰沒有想像過自己做為一個海盜、妓女、嫖客、貴族……。洗頭是日常生活的行為,我以活在當下的態度面對、關注,而當我意識到自己正試圖意識自我的同時,想像力便使我分裂,從來沒有一個絕對、唯一的自己,我確實望著牆壁卻也可以看見自己,看見自己的任何一面,任何狀態下,我總是知道我自己此時的側面是甚麼樣子,也總是看見自己的全貌,沒錯,我監視著自己、想像著自己。如此錯綜地思緒下,起了一種證明的慾望,或者說純粹想記錄自己、表現自己,似乎借此我提出了我活著的證據與價值,這讓我覺得對得起自己、"我"是有意義的。憶起過去洗頭的消遣便是雕塑頭髮,藉此我有意渲染日常的洗頭行為。

三、 創作過程
帶著相機進入淋浴間,我啟動自拍模式,紀錄的同時,我正式於現實中血淋淋、赤裸裸地監視著自己,一種無奈的證實與成全。起初,一如往常淋濕自己的頭髮,搓揉肥皂直至滿頭泡沫。而當我意識到自己透過相機真正觀看著自己,且,有機會讓第三者進入自己與自己間的觀看,我發現自己在看自己、秀自己、欣賞自己也懷疑自己。紀錄的過程像在面試、告白.......。

四、 展演:-
五、心得:
隨著各式媒體發展與當代生活的繁複,認識自我的媒介不甚單純,我認為自己活得支離破碎。此次紀錄過程,發掘觀看自己事件殘酷的事,因為,我不太了解我所看見的影像,也就是她、是自己......,有種莫名的陌生感、距離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