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最近
思考有關自身的問題的機會
確實不多
或說不常運作
即便這運作原先便不成習慣
但是越發生疏總是不妙
一但不再思考
便沒有甚麼是自己的了
你也不再認為自己擁有甚麼
有感於陌生的恐懼
欣慰地
也從兩次機會給我點醒
一是回應"請問,你是哪位?"
二是遲來的散步
與一位同校網友透過臉書認識
先是我發送好友邀請給他
他回問 我是哪位
於是
我開始針對這個問題做了反省
"請問 你是哪位?"
我說
這問題雖日常基本
卻也讓困擾
而我通常都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因為
面對人
我不曉得我除了同樣身為人外還能有怎樣的身分
畢竟身分名稱總是太社會化 同質化了
當我被問自己是誰
不由自主地
我會說 我是學生 一個美術系的學生
但我常後悔
對於這個身分我是卻又不只是
總之
這種直覺下的反應讓我看見一種可怕的噁心
我們因著不同時地而有不同角色
即便對上萬萬種角色
或許沒一個真正能夠訴說自己
很奇妙地
這卻成了他人認識自己的第一扇窗
如此的名詞界定干擾著認識
它會是引子也同時塑成刻版的印象
於是
我該說我是同校異系幾年級的學生呢?
還是誰誰誰的朋友?
若想認識一個陌生人
透過臉書加好友確實也不會產生多大作用
或許是流行習慣的促動總讓人不由自主地委滿於此
我確實鄙視透過臉書交友此事
手指頭點一點很簡單
但卻少了點尊重
禮儀在網路中已近乎消逝
何況哪來的生花妙筆
過於的輕易總帶有龐大的混亂與不明
而眾人所選擇的解決方式常是簡化
"爽"閃躲了複雜的感官刺激與豐富的外在因素
只要說爽就好了
接下來便有一波波地"讚"與留言來此共鳴
好像我們都共享了這歡愉且彼此都了解似的
而你們到底只是接收到一個"爽"
剩下的是甚麼
是對一切的假想還是出於心有靈犀
最好不是閒來沒事的無聊與病態習慣
在這裡有聊似無聊
好像我們根本從來沒有認識過
社交網站中
單方面的資訊瀏覽說來有些變態 可悲
人與人的關係變得何等氾濫而淺薄
到底 構成了何種關係 又是怎樣複雜的互動
其實都被人給搞亂了
回到我是哪位其實我自己真的不甚清楚
我曾熱愛藝術專於繪畫與影像
卻因長期處在圈內深感疲憊
對於自己的根源感到茫然
便試著遠離實質的學院活動繼續活著
也逐漸與藝術感到親近
我喜愛運動與自然
跑步 游泳 打球 爬山 泡湯 曬太陽 吹風 望天 等
在戶外活動讓我深信且確定我還是個活著的人
今日與亭同去逛二手書店
共進晚飯後分手
回程索性到公園散步
幫助消化
自從離開南藝
便很少主動製造散步的機會
走路的過程裡
起初 感到怪異不適
我想我確實在走路
但我真的只是走路嗎 ?
對於純粹走路此事我居然感到懷疑
一步一踏中我總低下頭檢查自己的踩步
確保腳掌沒有亂歪亂翻地踩
兩臂大幅搖擺
我抖著兩肩
確保足夠放鬆以免肩膀一高一低
我又望著自己的肚子
看看是否縮著
提醒自己要抬頭挺胸
髖關節左右擺動
我確保自己是從這裡出力帶動身體
以掌握穩定的節奏
沒錯 走路一事
好久沒有自己走了
走起來陌生又迷茫
而迷茫過後
腦袋又再次清晰
重逢了自己
散步不累
但漫無目的之中
告訴自己繼續走 放心走 倒花力氣
然而比起其他運動 這又輕鬆些
特別在可以比較容易進入思考
思考的狀態較穩定且專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