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作品透過經紀市場或博物館機制,使藝術作品有虛假的宗教性,而這宗教性最終使以市場價格為依據。
在可複製的年代,繪畫的意義不再附屬於其自身,資料經過傳播由使用者自由地改變其意義,資料本身沒有特殊權威性。
我們讀藝術史並不是為了背誦作品形式、年代、名稱、作者等,更重要的是站在創作者的立場去挑戰美術史,1970年代以後已經是新美術史的世界。
《藝術的故事》這本書的英文所使用的是story而非history,和作者為維也納學派有關。
美術史敘述在介紹藝術家時,為了讓故事感人,常有所謂的第一件作品及最後一件作品的操作手法,並談及創作背景、心境等。
P36.37觀看的方式在不同版本上有不同的封面,封面也是影像,也是有意義、有影響力的。台灣美術全集在編排時,圖片雞戶都占一整面滿版,為了講求整齊的視覺卻忽略作品真實尺寸的腦考量,讓人搞混其比例關係或誤會作品的重要程度等。
P38.在美術史的操作下,造成藝術界有階級差距,由於現實的經濟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