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承堯(1898-1993)早期投筆從戎,曾於早稻田大學攻讀經濟。於1946年以中將身分退伍,1950輾轉來台經營藥材生意,恰逢國民政府遷台而定居台灣。他喜愛南管、詩、書、畫,在創作上強調其共通性,對古人來說,琴棋詩書畫是同一件事。余承堯以畫為名,直至56歲才開始學習繪畫。中國山水畫直至晚唐、北宋才獨立出來,在北宋達到巔峰,他們寫生、寫實、墨色豐富,喜愛描繪山的正面表現壯闊;到了南宋因異族統治抑鬱轉而畫側山,元代後文人更是隱而以繪畫抒發自我性情。余承堯基於長期看展覽的習慣,他熟知過去中國山水畫發展,並且認為許多山水古畫並未畫出成山(成字之義一如胸有成竹之成);再加上從小學習書法對毛筆掌握良好,他主張不臨摹古人,在無師承、無粉本下,講究結構、層次、深淺、前後、不畫雲霧(他認為含糊而無結構可言)與花鳥,繪畫題材和兒時家鄉(福建)有關,有長江、梯田、石齒、鐵甲,尤其華山。他熱愛描繪山石,使用透過觀察自然自行發展出的亂筆,不用傳統制式的皴法。任何事都沒有發展的盡頭,知道得少就會和時代風氣相像,知道得多就有機會走出自己的路,一如余承堯奠基於看展習慣以及梵谷曾在藝廊工作,他們皆熟知藝術發展的趨勢而選擇自己的方式創作。余承堯晚期依靠退休金過活,生活貧困潦倒,因為熱愛南管總是贈畫以鼓勵學習南管的人,如有朋友來訪買畫價錢更是隨意,藝術家和藝術市場基本上是沒有關係的,對藝術家來說創作是自爽為主,藝術市場是次要的。
Alexander Calder (1898-1976)為動態雕塑家,生於美國賓州,父母皆為藝術家,從小便身處藝術創作環境中,曾在馬戲團打工並以其為題材進行速寫,為往後發展動態雕塑之基礎,早期多以鋼絲做具象創作,但不被當作藝術品而不被正視,到了巴黎後他接觸抽象、構成主義,於是盡棄所學而從知,受構成主義很大影響,於1930年返家從事木雕發展創作內涵。在Mondrian的矩形元素上找到新造型基礎,以宇宙、天文為出發,發展球體創作,著迷於天體運行的韻律。我們認為自然、宇宙有秩序是因為我們人自身也有秩序,人類和自然擁有共同的構成。影響風格派的哲學家Spinoza在倫理學提到:人因為行善而幸福,但人其實是因為幸福而行善。我們不是因為LV好而追求它,而是因為大家都在追求它所以人們覺得它好。藝術家受自然啟發,作品的核心是人與自然共享的理,所謂天成一如人是一根管子,讓風吹過而發聲,作品和個人有一定的距離。創作中,透過恰恰無心又恰恰有心時,個體在消失,人的個體是混亂的,道理不是個人的,個人的創作很難打動人,梵谷的作品核心不是他瘋了這件事,它描繪的不是個人狀態,不是說不需要具體的東西,而是不以它為主要價值,真正的價值是背後的理,動人需要普遍的道理支持,紅樓夢之所以為經典文學即是如此。萬事萬物皆有許多面相,不同面相呈現不同的價值,每個人心中都有面鏡子可以翻面,唯看你要翻哪一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