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一開始提到繳交備忘錄與出席率的狀況,一有初犯狀況便如雨後春筍難以遏止,我自己曾隔了近兩周才繳交備忘錄,苟安卻有代價,應做而不做的消極態度懸了一絲意念在那顧慮,時間掌控不當使心著急,怠惰為人之常情,我們很容易選擇較為輕鬆的方式進行。同創作過程,最初的意志在過程中轉折消長,行為背後的支柱是決策意識,從最瑣碎的生活開始,選課、飲食、作息等皆取決於自身,儘管這些判斷並非出自本意,就算出自本意也未必得以持續。身為團體的一份子我們無可避免地受到他者干預,卻也有能力要求自己克服惰性與蒙昧達到最佳狀態,不自由也自在。如果放棄自覺能力我們將無從掌握自我,不論是自己招致又或他者招致,一旦習以為常則落於麻木無感,如同寫錯字以及老子所說的五色、五音、五味、馳騁畋獵、難得之貨我想都是種妥協,妥協於自身混沌與外在擾動,然而,潮流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密集又快速的刺激讓人反應不及,我們很容易不經意地落於某種漩渦之中而不自覺,即便自覺若又缺少自身判斷則無用,活在當代的人說是無辜也不但很可憐,太多侵入性觀念在左右眾人,就連最單純無辜的身體也遭受資本主義侵犯,活在這些龐然大物的影子下,我們有屬於自身的文化嗎?麻木的人是很好操控的,成為一群乖巧的綿羊,身上的毛隨人割取。好萊塢運用蒙太奇手法操控觀者情緒,限定觀者的想像空間,我們是被算計的,他們販賣設定好的思緒,甜美的、刺激的、好笑的等等,觀者也因目的達成而滿足,而為了刺激觀者的感官口味越下越重,到現在甚麼都3D。回到藝術電影,我們還有能力觀看嗎?吸毒的人是不會越食越少只會倍增,慣於重口味的人已對清粥小菜麻木不知味。古人有意識地控制進出廚房的次數,如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的狀態,一旦殺戮成習,則會麻木而喪失憐憫之心。
關於寫錯字,課堂提到就像畫圖不要弄髒,要有耐心且細心,文章多看幾遍檢視,每次或許會有不同想法,可以從中伸縮調整。以畫圖做比喻讓我會心一笑,不過我想,弄髒可以是個創作技法,就像上次課程提到剪裁作品那樣,只要不偷懶且負責任。先不管這個,我沒有想過將寫字與畫圖做聯想,而聽起來他們是這麼親近,使用著不同方式做相同的事--描述,如同我們當初描述對pina電影裡感到印象深刻的情節提及客觀描述這件事,一味表達自身感覺則無法橫跨時空與對象溝通,只能侷限在觸發當下的狀態,永遠看來都一樣,我們得給予對象發揮想像的空間,否則就成了私密日記用以宣洩。在陳述自己作品的時候也是,因為親身經驗不免帶有濃厚個人情感,但我們不能僅陶醉於那浪漫、只停留在樸素的感受上,我們得嘗試用客觀的知識想法、以較遠的觀點去看。可是,怎麼樣才稱得上客觀?站在普遍大眾所認為的價值觀上去觀看?當只有自己認為而他人則否時常被說過於主觀,一旦自己的想法無法與別人共鳴時也是,其實我們一直都是照著自己的想法去面對事物,不管自己的想法從何而來總之因為同意所以接受,討論一道菜餚時,假若單以好吃或不好吃評論則落於主觀,而綿密、順口這些現象聽起來就客觀多了,美食節目總是簡單地以大眾可以接受的方式帶過,然而這其實只是多數與比較的問題,隨著自己的立場判斷,不同意者總會指稱對方過於主觀,但不同意者指稱對方過於主觀這事也可能被稱主觀想法,看來,客觀似乎是一個大眾默許的溝通方式,單單描述普遍現象則可以保障自己位處客觀,雖然所有思想都來自人類的主觀意識。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要吸收也要主動補充,就像課堂提到關於蒐集資料時重要的是書末的參考文獻,可以在其中找知識源頭,抱著滿滿的好奇栽進去遊玩自行體會。如果讓自己慣於被豢養的狀態,久了也就麻木像中風一樣,知識對於自己只是教條。不過,要怎麼樣才能讓自己保持於好的活性呢?每個人都有許多面向,面對較親近的親友總是特別活潑,而面對較生疏的朋友或師長則否,可能變得緊張、防備、隨便,態度隨著對象之於自己的關係轉換模式,自身的本質其實不變,美好的特質一直存在,可惜因害羞、自卑、恐懼等等我們有所退讓。我們所認為的外在多來自外在給予的訊息,難擺脫其影響,依不依從都好但得先好好地問過自己、尊重自己,如果不自知或消極對待使行為意識任人擺佈或讓出自身主導權,那麼自己還存在嗎? 求知這回事也一樣,每個人都具有好奇與求知的潛能,只不過挑對象使用罷了,看到電玩迷為了破關而上網、買書攻讀秘笈又或鎖定電玩節目學習我萬般佩服,除了極熱愛的對象外,對於一些比較陌生、困難的對象我們當然膽怯許多,這時需要的是養浩然之氣,安逸很容易享有,跑步累了可以停下來休息,但如果沒有找自己麻煩,身體不會進步,身體需要持續與專注的鍛鍊。
古文使用許多同義詞、異議詞,不用太執著於他們之間硬是要分高下,掌握核心意思就好。像是麻木不仁的仁同人,不仁即非人,古人又將仁字運用到果仁上,帶有生育的意念。對我們來說,西瓜的果肉是我們所需,然而對於西瓜而言,西瓜仁才是最重要的,西瓜仁生西瓜,仁使生命生生不息。關於同義詞又提到得與德;德、道、理、則之間的關係,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任何事物皆有德,豬有豬德,狗有狗德,所謂豬狗不如所指的是其核心,而非習性,並非豬的吃飽睡睡飽吃,也不是狗的搖尾乞憐,但這些特性皆屬於他們所以我覺得也包括在核心認知內,不過要撇除人類對於這些現象的主觀評斷。豬狗不如這句話對豬與狗是褒非貶,因為認可他們的好所以這樣說。不過在我看來這倒像是以人為中心的種族主義,帶有階級差的比較意味,想要為豬狗討公道之餘,已經顯露我默認豬狗在人之下的想法,如果豬狗與人平等又或豬狗在人之上,那麼這句話聽起來就不一樣了,其實這句話挺中立的。可是,大部分的人聽到這句話的反應多為氣憤,心裡想著:居然拿我和豬狗相比,氣憤和慚愧不一樣,氣憤像是不屑和豬狗相比,慚愧則是反省自己的不足在先,對豬狗的觀感前者是貶後者是褒。在這個充滿誤會的過程發現原來知言還藏有邏輯這關,像是名家裡白馬非馬這例子,因其指涉範圍不同,而產生了這麼詭異的句子,白馬是指白色的馬,而馬是指所有的馬,於是白馬並不能代表馬。一位好的導演和一位好的中國導演,哪位比較好?而一位好的建築師和一位好的女建築師呢? 許多話語的背後都有陰謀,成人的世界實在太邪惡了。夠了!現在不是國文課!
思維是忘卻差異,是歸納,是抽象化。在富內斯的滿坑滿谷的世界裡有的只是伸手可及的細節。對他來說,每分每秒的狗都是不一樣的狗,然而他卻無法掌握狗的共同核心。學畫的過程,學校訓練我們技巧,從一顆蘋果開始,由掌握型態、光影、明度等逐漸刻畫,隨之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細節,蘋果不是紅色而是由印地安紅、紫紅、橘紅、咖啡甚至墨綠等構成,訓練到最後,最困難的就是減去、放下,回到畫面的整體構成思索。不像機械,我們具有思維能力,面對靜物時得先忘卻差異回到幾何與色塊,歸納物件的明度與位置關係,對於構成進行想像與安排,一件作品最重要的是其構成。我們的生活隨著物質演進豐富無比,過於執著於細節、消耗在瑣碎的事物上則看不見核心,就像許多青少年沉迷於電玩而忽略身為學生、為人子的本分。其實所有的事物一直都存在,細節是特別關注的產物,經由比較而顯露,它讓我們知道自己渴望甚麼,Pina不就將其敏銳的觀察運用其思維能力構成作品!那麼,如果看不見細節的話是如何呢?那是一個麻木的人吧!對於富內斯而言,我想他所看到的對他來說不能說是細節,僅單純是所見罷了。每個人所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細節應該只存在於自身,可惜世界上這麼多人,不小心兜在一起就同化了,細節雖由觀察、感受而生,卻也可以被訓練、影響,如果這世界沒有給我們觀察、感受的機會,不斷丟給我們成果,我們將喪失觀察與感受的能力,再也看不到細節,成為麻木的人。
看了四五次,以為自己的文章沒有錯字,結果還是有一個錯字,回想起自己閱讀的過程,其實潛意識不自主的告訴自己應該沒有錯字,因為相信電腦會自行調整又或標紅字作提醒,這種過度依賴而懶於自行判斷可算是種麻木吧!書寫備忘錄時,從腦海開始編織規畫進而書寫,有時候我們看著文字卻不是在看文字,而是腦海的意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