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2016年12月16日 星期五

4 years ago

剛看到 google 幫我回顧四年前的照片,恰巧以這兩張圖拼在一起作為視窗的封面。赫然發現,一個當時書寫的甲骨文與當時創造的陶塑,造型上有趣味的呼應。他們都像是拗著嘴巴在撐大,肥肥的身體內有種不安定的掙扎和扭動。面對自己的作品們,當下總有一種不知道他們是什麼?他們之間有什麼關係?可以如何讓他們之間對話?更是替我說話?而這不巧的拼湊,竟然也湊合出一種相似的氣質。心想日後碩士期間,便是不斷處理作品間的距離問題,讓他們成為我的延伸,匯集成一種語調,侃侃而談。


2016年12月9日 星期五

西洋美學研究_創作瓶頸

遭遇難題 e.g.創作瓶頸?

熟悉(無知)__知道(i know)
                       |
                     中介(他者性)_對照/反差、互映、各自反省

處理事務
  1. 方法(method)_手段_目的架構_實現期許『標的』
  2. 困難(problem)
    1. _難題為何_操作難度(構想很好,但做出來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_極限挑戰_技術問題(不知道怎麼達成)
    2. 方法『有時而窮』ist_採取策略因應(plan B)znd


事物:中國與歐度文化思想『會通』
困難:傳統方法『無效』_『差異』法(比較異同)
  1. 得以區別_別異(x不同於y)
  2. 『上游』之認同(根源豦)_『同』有一定判定(你永遠擁抱的是你自己的認同,自己的identity)_差異法無效
  3. 〉自身更凸顯、他者變成異類(e.g.異教徒)_中國越中國,歐陸更歐陸,並把彼此視為異類

採取「哲學策略」來克服難題
策略
  1. 特質_根源性解題_哲學的
  2. 中介_他者性(otherness)
  3. 〉做出間距(拉開距離,產生「之間」)參考自deleduze德勒茲(自殺)_皺摺(地理景觀)理論(用德勒茲的理論好用,很有彈性,再詮釋空間很大,不容易出錯,所以藝文界很愛用)
    1. 典範轉移
      1. 現代〉後現代
      2. 時間/歷史性〉空間/地理性(相較於時間更重於空間)
    2. 文化理論
      1. 礦藏_資源
      2. 開採_挖掘


*平常應多搜集作品的相關資料,需多做功課,閱讀相關藝評、文獻,書寫創述時才不會落於自我獨白,而是含有他人的智慧共同集結而成,

*香椿炒飯:
   蔥(或洋香菜)、蛋、白飯(長仙米3杯米2.4水)、香椿醬(要純的)、玉米粒、醬油、玄米油

後現代美學(beauty)_存有之本質
  1. 承認傳統美學破產_「美」不可能是一個普世/普適的概念
  2. 美學破產相應的感受到藝術的破產_難受
  3. 建議:恢復「美」的特殊性_發展新的美學
  4. 〉中學藝術理論與西方美學的會通

朱立安的美學(重新接納「美」) vs. 生活美學(去_美理論)_重視諸感性之昇華
(theory of de-beauty)

*部落格_黑格爾

精神分析與文化課程_書寫練習01_以作品《摩擦的痕跡》為例

前言:

這堂課的營養文本主要為
1.《慾望倫理學
2.《傾斜觀看_在大眾文化中遇見拉岡
3.《泰瑞伊格頓:文學理論_心理分析

我有讀完嗎?嘿嘿~沒有喔~(拜託!超難讀的啦!)但是其中要交一篇報告我還是硬著頭皮寫了,使用非常淺薄的知識試圖分析我過往的意識狀態,以及作品中企圖討論的觀看方式,相較以往的書寫已有所進步,慶幸的是在書寫完三千多字的報告後,發現其中還有很多可以加以討論的地方,剩下一個月的時間得好好K書囉~

課堂回饋:
1. 女性主體
2. 可愛嗎?覺得可愛嗎?(女性特質自我意識)
3. 在嘗試以拉岡女性主體的文本專有名詞書寫




2016年12月6日 星期二

美創碩士生的小心得

       上了研究所興沖沖地修了一門策展課,第一堂課全班二十幾位同學分別分享自己對課堂的期許,學期初,我們認真地逛了北美雙年展,全班同學分頭對展場布局、動線、作品關係展開觀察,說真的好像沒甚麼好討論的,兩三個小時的互動下,問題最後好像只能『體諒』策展人有他的考量,有種鬼打牆的悲哀。

       另外我修了一門空間裝置課,同樣也逛了雙年展一次,我們開始一起抱怨質疑這個展覽,滿爽的,當然連關渡雙年展也走一遍,對於策展人地位>(高於)藝術家的狀態感到不解,為何展覽重點聚焦在策展人身上?藝術家作品與論述主題有甚麼關係?論述與展覽內容是否契合?一個展覽的重點已經從藝術家翻轉成策展人與其展覽論述,要如何合理本末倒置呢?是否和這幾年展覽氾濫的生態有密切關係?⋯⋯內心好多問號,面對由策展人與其論述重 新詮釋支配展覽作品的現象,身為一個創作者,多少覺得有些委屈,這波流行,透過藝術展覽處理政治文化意圖,展覽成為一種媒體新聞,不斷對世界、社會、人文狀況提出討論,藝術家的作品成為社會事件,供記者(策展人)取材。卻不是每一位藝術家的作品都有意圖成為一種論述下的註解。

       記得當初選策展課,選課資訊裡沒有課綱與課程計畫,如今學期將結束,這堂課帶我們去校外參與多場演講,剩下的一個多月,同學們將分別上台報告自己的策展計畫,從老師與校外人士的互動中,我才領悟到策展的真諦,就是一位優秀的中間人,你要有足夠的人脈、甚麼都懂甚麼都能聊、善於統合大家的意見讓場合順利進行下去、並且有智慧。
       但我不確定只有這樣是否就足夠,我連『策展』倒底是甚麼意思都搞不懂,更別說策展的歷史發展、台灣的策展環境,甚麼都不懂也就不知道怎麼有力地評論展覽,加上自己學問淺薄又不善交際,只好自己默默上網找資料......透過一點知識了解curator是甚麼挖哥。

〉〉〉推薦文章:策展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