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世祖 |
元世祖后 |
元代疆域 |
斡難河 |
(參考自 陳韻如 < 蒙元皇室的書畫藝術風尚與收藏> 、蔡政芬<轉型與啟發:淺談陶瓷所呈現的蒙元文化>)
十三世紀初,蒙古國(1206-1259)由成吉思汗(也就是海洋般的統治者)建立於斡難河上游,因為地大遼闊、江河眾多,他便鼓勵那些因爭奪繼承權而爭少的兒子們不斷向外拓展領土,從大漠向西、向南發展,陸續征服中亞各部族、滅金(1115-1234),統領中原北部區域,其後的繼承者更進入中原,建立了元朝(1260-1368)、滅南宋(1127-1279)。在這段跨越十三、十四世紀的大汗世界所統御的國度橫跨歐亞,長期爭戰的過程中,大批藝匠隨著大軍遷徙,原本隸屬不同文化區域的藝術傳統,就在這樣的開放時空中獲得新的交流機會。蒙古遊牧民族最初重視金玉、珠寶、織物等明麗炫目的工藝品,多半針對手工業匠人的網羅征招,這些人多半被遷送到局勢穩定的後方,少數名留青史的藝匠為尼泊爾籍的阿尼哥(1245-1306),擅長鑄銅、鏤金、建築設計、彩繪、塑像等。元代宮廷篤信佛教,除了一般肖像、影像外,還需要大量供養人肖像,劉貫道、李肖巖都以繪製帝、后、太子畫像賞官成為宮廷畫家。元代宮廷和金朝宮廷不一樣,沒有設立畫院,但有大量職業畫家直接為宮廷和中央政權所掌握的供應製作機構服役。和金朝一樣,他們被稱為畫匠、畫工,僅個別人可以受題舉做官。
(二)中國傳統肖像畫的定義--真實、逼真>傳神、寫照
(參考自梁白泉<中國肖像畫選集--序言>、張道一<中國肖像畫漫談>)
在漢語中,「像」與「象」是相通的。所謂「肖像」,也就是相似之像。《說文》釋「肖」,謂「骨肉相似也」,並說,「不四其先,故曰不肖也」。中國的肖像畫,傳統名稱叫做「寫真」。真的概念在早期繪畫多指真實、逼真。一如東晉葛洪《西京雜劇》對毛延壽的評語「為人形,醜好老少,必得其真」的真義。隨著肖像藝術發展,真的概念逐漸成為與逼真對立的範疇,真與審美對象的生命、氣息、精神特徵聯繫起來,具有形、神統一的內涵。六朝人索性稱之為傳神寫照。受"貴真"的思想影響,即「真在內者,神動於外」(《莊子。漁父》),中國肖像藝術注重表現人的精神特徵。
(三)中國肖像畫歷史
(參考自梁白泉<中國肖像畫選集--序言>、張啓亞<中國肖像畫選集--中國的肖像畫>)
闇立本《歷代帝王圖》 |
人物畫包括肖像畫,前者在原始社會的巖畫中已經出現,後者從前者分化出來,起源也相當的早。現存能夠稱作肖像畫的,是唐代闇立本畫《歷代帝王圖》和《步輦圖》。在此之前,其實就有「畫漢王龍顏」「覽之若面」的傳統,他大概也有所本。中國繪畫,不脫筆墨。一般都是以線條勾勒,再敷填色彩。人物畫、肖像畫的特點是 : 在景中以人物為主,人像又是以頭部為主,一折僅數筆,冠履多寫意。早期繪畫中,人物畫和肖像畫長期以來並行發展,題材看來,大致包括 : 「禮制」、「教化」、「紀功」、「訟德」、「表行」、「讋敵」、「奉祀」、「祛邪」等內容。在古代,鑒戒性和表彰功臣所畫的肖像畫較多,都是「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具有明顯的「資政」性。宣揚關於治亂、興廢的歷史和現實,宣揚綱常名教,以立德立功做為人生的最高理想,因此,為了達到教化目的,肖像畫在「述其事」與「肖其人」逐漸分道,凡注重前者便衍為歷史故事人物畫,而注重後者則衍為嚴格的「寫真」或「行樂圖」。
1.魏晉南北朝
【發展】 社會動亂、綱紀既衰>資政性轉為實用性>文學內容題材、名流畫像、自畫像
自魏晉南北朝開始,肖像畫已漸從早期的注重「資政」性,向著肖像畫本身的「實用」性發展。隨著漢末「綱紀既衰,儒道尤甚」,老莊思想、玄學興起,文人士大夫擺脫經學羈絆,加上社會、政治動盪不安,「忠不足以衛己,禍不可以豫度」,傳統世君報國的思想弱化,思想活躍。歷史故事題材的肖像性人物畫減少,以文學內容的肖像性人物畫、魏晉名士、勝流的畫像及其他個人的畫像增多,還出現了名士自畫像。顧愷之《洛神賦》即是典型以文學為內容的「肖像性」人物畫,自畫像便有王羲之《臨鏡自寫真圖》。也是從晉、宋時期開始,給帝后勛貴畫像漸成風氣。個人畫像的發展,肖像畫藝術表現要求提高且完善。
【審美】受選拔官材角度影響>著重精神、氣質、風度>眼睛的重要性、面部特徵的掌握
《人物志》為曹魏時期關於「都官考課」的著述,針對選拔做官人才,提到如何認識人的問題,「蓋人物之本,出乎情性,性情之理,甚微而玄......」,「物望有形,形有精神,能之精神,則窮理盡性」,「徵神見貌,情發於目」。其理通繪畫,對肖像畫尤其重要。顧愷之就肖像畫提出「以形寫神」,「傳神寫照,都在阿堵之中」。南齊謝赫《六法》中的「氣韻生動」也是在此背景下提出。姚最說謝赫:「寫貌人物,不俟對看,所須一覽,便歸操筆,目想毫髮,皆無遺失」,「發於心,領於目,應於手」,可見此時「背擬」的畫法已趨成熟。當時還有一種近似今日的「速寫」,據北齊顏之推所記:「武烈太子偏能寫真,座上賓客隨宜點染,即成數人,以問童孺皆知其名」。
2.唐代
【發展】
▲沿襲漢魏六朝>以人物肖像畫作為必修之業>精於寫真> 行樂圖之濫觴、殿堂真容發端、文人畫像與自畫像流行
▲晚唐至五代畫分畫科>人物、肖像分野
閻立本《凌煙閣功臣二十人》片段 |
閻立本《秦府十八學士》 |
韓幹《玄宗試馬圖》 |
【審美】把握人物性格>動態觀察
追求生動而神韻,進而注意把握人物性格,是唐代中晚期肖像藝術的一大特色。對「寫貌」表現人物風神韻度和對「用筆」相當重視。由《圖書畫誌》所記載,唐代晚期人物畫家周昉能「兼移其神氣,得趙郎性情、笑言之姿」。可見畫家開始藉由觀察人物的言行舉止,表現其性格,在捕捉本真性情上應「著眼於顛沛造次、應對進退、顰笑適悅、舒急倨敬之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