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2014年2月19日 星期三

老師談「創作人」

創作是一個工作
不能怠惰
它是一件抽象卻最快樂的事情
年輕時就得專心積極投入
累積足夠的成就感與自信心
並試圖讓人家看到
把握現有的時間與機會
累積人脈資源
不要一個人出社會
太辛苦太挫折
而是與同儕一起出社會
離開學校
大家都是彼此的資源

「老子」課程序

法國哲學家余蓮做為著名漢學家與哲學家,其本人卻自認為西方傳統哲學家,研究漢學是希望透過漢學,在比較中,為西方哲學困境找尋出路。一百多年來,西方世界對於其面臨的誤解搞不清楚,到現在,就連華人世界也迷糊搞不清。

東西方哲學的差異,大概就由(泛/大)印歐民族與華夏(中華)民族開展分析,分別有著知天與知人的思想基礎。印歐民族包括古印度、古埃及,還有巴比倫、亞述、阿克特、蘇美;古羅馬、古歐洲、古希臘;古猶太與古阿拉伯,在這廣闊的世界裡,其思想有著共通性,探索物質世界的根本。回教世界中,從建築看來,那些由幾何結構所構成的極簡表現,道出那種高高在上而獨立於一切之外的精神,創造一切卻不在一切之內。印度及古猶太則談論上帝在外(人之外)而古希臘則從哲學發展到自然科學。這個價值觀以權力為主的世界,更有著極端的心理意識,分別是愛慾與理性。

華夏民族在遼闊的地形上,開展龐大的農業社會,從人與人的合作之間,展開對人的探索,著重在責任上面。老子在中國思想上,即是以人為出發,再看天,再從天看人,做一個最大的整合,將分裂的世界綜合為一,創造出西方人尚未跨越的高度抽象思想世界。莊子是第一個從人走向天的思想家,老子則在此基礎下從天看人。史記太史公對於老子在莊子之前的說法,在後代的質疑之下,於清代確定莊子在老子之前。中國近代(甚至是台灣當代)有著反對孔子的風潮,然而又為何在世界哲學大詞典中,孔子的地位名列前茅?

2014年2月1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