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2011年12月23日 星期五

20111223 問題


如果技術的精細製作已經不是問題,那手做的意義在哪?


對接受者而言,如果要求的是具體成果,且目標的形態已確定,那麼手做沒有太大的意義,就像量產,人們很樂於購買低價的量產時尚,可以以低成本達到好外觀。同樣的東西,要是一個是機械做的,一個是設計師親或是哪國女皇做的,基於名份、崇拜等等心理因素,意義也決然不同。如果說是一幅畫,技術要是除了表向外也顧及到組成,可以仿真到同畫家的創作過程,像是X光的下的那些東東,或者連作者黏在畫上的一根毛也都如其做出,那麼親手的意義只剩誰也分不出來意義上的真實性。機械唯命是從,可以接收並完成繁複的命令,不過,他的功能也就僅此而已,人類的感官與情感是機械沒有的,機械沒辦法感受材料。手工饅頭的迷人之處就在於製作者的雙手。對於這些來自自然元素的東西,生命與生命間的對話是機械無法取代的。而且,我們可能會因為愛那個對象,而讓它變得更好,就像被罵髒話和被讚美的植物一枯一盛。不過,要是哪天技術精細到連哪顆葡萄比較甜都可以分辨,足以媲美人類知識感官的判斷,那麼人類真的可以少掉大半工作好好創作了。

對於創作者而言,這兩個意義差別當然大,創作打從開始後就一直走向未知,不知道何時才有果,經由手做的過程探索、發現,用活生生的肉體去感受,我們呼吸、走路,一點一點的東西都有可能改變甚麼。

數位的素描和手繪?


對我來說就是真和假的問題,數位是經由程式計算出來的,有既定的路線。質感、輕重、速度都是如此。炭筆的質感卻不是碳筆,數位的素描在本身即是仿製出生。就想真磁磚和貼假磁磚一樣,差別如何看個人,需求不一樣而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