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2013年12月27日 星期五

淺談「台灣當代舞團」

課程進行到此,在台灣舞蹈發展的部分,介紹了雲門、無垢、雲二等舞團。我又再次看到以舞蹈作為一種設計方法來“支配”身體的展現,而我以為舞蹈不該是這個樣貌,雖然我熟悉這個樣貌(這些確實就是我購票所能看到的),但因為今天談的是“台灣”的“當代”舞團,我以為會有某種本質(文化的、身體的)上的突破,而非多在形式做變換。舞蹈作為以身體為表現媒介的藝術,似乎“身體”總是成為一個載體,承載一些美的意念與他者的意圖,而非作為自身能量的發源,從這裡,我的夢也該醒了,舞蹈與行為藝術是不一樣的。透過課程與參考書籍,瀏覽概況,我所書寫的絕對是片面說法,鑑於學習階段必須記錄,我暫且恐懼地書寫。在我看來,台灣當代舞團的發展,似乎急切表現某種新思想卻曖昧不明得有些糊塗,貌似十九世紀末美國現代舞剛發跡時,面對禮俗的為難。只不過,來到台灣,面對的不是“芭蕾”而是“美國”與“現代舞”。

首先,雲門1978年的『薪傳』展現了戲劇性濃度極高的再現性表演,描述台灣先民來臺闖蕩的種種歷史,“難看”是我的第一反應,那種膨脹的寫實味很像“八點檔”(眾所悉知),若說藝術轉換過於直接與逼“真”(極端的真),我想它也刺進臺彎人的心坎裡。既然這作品屬於台灣(台灣人的觀看方式、文化風情、時代),我認為他的表現手法應該如此,那種灑“真”似乎醞釀著某種屬於這裡的情緒,卻也在雲門往後的作品中消失,轉換定位;1984年的『春之祭禮』以社會寫實的劇場佈景,搭配情緒誇張的肢體,植入許多抓、扯、拉等掙扎、逃跑意向的動作,描述台灣八零年代,三重、瀘州等地邊緣民眾的貧苦生活;九零年代,林先生展開尋找東亞文化美學特質的旅程,開展新的肢體語彙,有了水月、行草三部曲、屋漏痕。


1998年的『水月』結合太極導引的姿式跳著巴哈大提琴樂曲的線條;甚至到2006年的『風影』運用了大量投影成就一場光影表演。他們大膽嘗試,成為擁抱異國流行的先鋒。於是,我好奇,到底雲門表現的是哪裡的東方?再來,我們看到無垢低頭反觀自身(東方台灣),將原始儀式(巫術)與信仰(獸神)美麗地端上舞台,純淨而端莊,精緻而如夢,縹緲中讓出一片白色空間。來到雲二,有幸的富二代,得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盡情發揮。當白色顏料躺在黑色畫布上,它備受矚目,若換成白色畫布?我不曉得一個風光且結構成熟完整的藝術團體,當他享負盛名並且倚靠異國資源(評論等)時,是否能靈活地為自身帶來突破與發展?在鄭宗ㄌㄨㄥˊ的作品中,毫無疑問地我看見了好看的身體。黃ㄧˋ與機器人共舞的作品,有種膽試與潮,不過,我想,舞伴是誰?搬了什麼東西上舞台並不重要。到底除了新穎之外,還有什麼?有待我再多多閱歷。


2013年12月21日 星期六

羅智成散文集『亞熱帶習作』閱讀節錄

至少,我不能欣賞一個基本動作不好的演出。(p.122

「我年輕無懼的翅膀
因預知下一次平庸的降落
而顫抖」
這個詩人的文字是誠實的,主要的基調表現於一種努力和思索取得聯繫的語法。這應該是個相當顯著的優點。對我而言,這表示詩人脫離了對僵化知感模式的盲從。小心翼翼地,以對待“全新經驗般”的態度來處理(確實也是全新的)生活經驗。小心翼翼地維持著“所有人都暗示他不要維持的”清明神智(意識),因為——
這正是詩人可以洞悉他們一切(人性)的利器。
自行放棄清明的神智,是詩人像撲火飛蛾或屢屢撞牆的主要原因。
當然,這個詩人和新鮮思索維持聯繫的努力並不十分成功——我只是說他有這麼一個因為誠實而顯得正確的方向與可信的語法——但成功的例子還是不少,沒有欺瞞的心靈是不會被矇蔽於國王的新衣的:
「那陣子我們傾倒於革命。
蓄長髮留鬍子,故意做愛
心思遠涉一個出產熱血和虛無的地方
灌木叢裡窩藏肯納豎笛的悲音。(p.123-124)

2013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談「站」

很可憐的是
身為人
活到最後
連站
都很難
並且
感到彆扭

我們除了不斷地在讓出思考機會外
也不斷地捨棄肢體





或許沒有規則
但它總有最自然的狀態
只不過
給人忘了

有時候
用了電腦就忘了如何執筆書寫
慣于執筆就忘了以指塗抹
我想就是像這樣的狀況

「挑毛病」才專業

要懂得挑毛病才夠專業


若是在生活中
會“挑”的人總是不受歡迎
或許是因為挑得不好
不夠完整
或者挑得太過任性
顯得毫無道理

或者是
大家其實連基本的道理都不懂
即使挑得有道理
也讓人視為怪咖
罷了
不就是個從眾的世界

而人啊
不就喜歡可愛的小綿羊
殊不知
是由一群所狼豢養的
就像某隻沒嘴巴的貓咪一樣
騙小孩給糖的招數
不論什麼年紀都管用
現在
流行的是療愈性物質
可愛的
鬆鬆的
軟軟的
甜美的
繽紛的
等等
圖片放上去
人們就給騙去了
是因為腦殘還是壓力太大呢?
美食為何在台灣如此風靡
(夜市!)
為什麼大家拚命養寵物
(貓狗寵物精品店與獸醫診所瘋狂漫佈)
我並沒有說美食與寵物不好
世界各地無人不愛美食與寵物
只不過
在我所生活的地方
台北市
我看到的是一種宣洩
總覺得是因為某種東西的匱乏
導致台北市的文化變得如此空泛
捷運與房地產
商圈與週年慶
美食與報導
等等
然後
我就看到很多人對這些東西如此著迷信仰
懂嗎?
一種可怕的東西成為一種生活信仰
而人們深深被吸引
會只是被害者與加害者的關係嗎?
但我更認為是被害者引誘犯罪
當然
一旦弱者成為多數
強者當然有機會毫不猶豫地主動進行些什麼
我想
這是現在的台北市
或者其實也是現在的台灣

回到“挑”
其實
我們已經失去許多判斷能力
因為我們不斷地讓出自己思考的機會
這是崇尚便利與快速的結果
可怕的是
當我們逐漸地被剝奪思考的能力
不用找路
不用認路
不用行走不用跑
不用記得電話號碼
等等
人自身將無法活得自由痛快
那種人已經不再是純粹作為生命的人類
反而像是企業化飼養的雞
那麼就叫做“企做人”吧!

這是統領世界的最聰明的方法











2013年12月12日 星期四

若我真想好好過生活?

若我真想好好過生活
是否該更積極地觀察自己
積極 我總有個想像
像哲人那般思索於一步一印
又如習法者練於一吸一吐
但我都不是
我是個貪玩的大學生
而我又是為何而貪為何貪
若現實的選擇令我滿足我貪什麼
究竟是不得已還是貪無厭

貪玩不好嗎?
為何我總有一種罪惡感
對不起老師?
對不起父母?
對不起爺奶?
都對不起
在我選擇玩樂之前
我並沒有達到一個我以為他們所需要的標準
他們又要怎樣的標準?
要創作要交作品
要順利畢業考研究所
要好好唸書找到好待遇的工作

我的標準是什麼?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墮。
要是養不教且教不嚴要怎麼辦?

活著的尊嚴

又再次聽到使用”道理“這詞彙
話說,我們的生活大部分便活得沒有道理
它有規有法、有社會道德
卻都是一種出於權利與傳統的壓迫
屬於自身因為體悟而認同並遵從的道理幾乎不存在
關於對方的自私與自身的懶惰
懊惱的問題少了意識
損失了自己也毫不知情
誤以為無法改變
一種自以為委屈的妥協
想像著自己力量不足
說服了自己就離開
回避一切
散發出無能為力的可憐

就少了
維護自己尊嚴的企圖
身為一個人
一個學生
一個創作者
一位兒女
一位市民
一位路人
一位客人
等等等

生活
吃、喝等
也就這樣過了
就讓政府、企業與超商帶領我們吧!
讓出我們選擇生活的權利
任由網路、捷運、商圈攀爬
我們就成為模型人物
待建築模型完工
上架點綴
讓它感覺很活潑真實
從今以後
我們就可以不用思考
只要專心打電動滑手機
生活如此簡單快樂
但是
要記得去上班
這樣才有金錢支付企業家幫我們規劃空間
還有
幫我們建造遊樂園和買玩具
有電影院、聖誕樹、煙火還有正妹
以及許多熱鬧活動
可以看到
它們在這城市
裝上無以計量的燈泡閃爍
來點聳動的文字
來點刺激的圖
還要有震撼的音響
再來點美食報導
天天慶祝眾人的乖順
一種對安分的誇獎
但是記得要工作打卡
不能遲到會扣薪水
這樣才能得到它們的禮物







2013年12月4日 星期三

就像搭捷運那樣,我們不走了

我想著某些人的某些言行舉止,我可以猜測他們的未來,大概可以知道他們會如何順利地生存於世道並受人疼惜,或許是因為沒有人喜歡過度真實的誠懇。人們沒有時間體會字句閱讀人性,沒有閒情認識每一位對象,更沒有力氣去承受較刺激地與比較不一樣的應答,或許是因為他們沒有自愈的本事。而這個社會更是急於符合正常運作,無法忍受基本操作程序外的運作方式,似乎這個世界只希望安穩度日。那種心情就像其實我們是可以選擇迷路的,卻總是不由自主地計算起最方便的路線。是懶嘛?不一定,可能是沒辦法活在想像之外吧!

日子都是這樣過的,省麻煩、省腦力、省時間,尤其是時間。幹嘛省?或許是個人條件所致,有些人的能量沒法盡情揮霍。省下來的時間怎麼被利用?省時間去做其他省時間的事情嗎?省其實不是什麼壞事,他總是幫助人們更有效率地累積金錢、完成任務等。而這樣的生活方式,該怎麼說呢?對我來說就像是國中的課表那樣或者是搭捷運。我搭捷運,不騎機車;我騎機車,不騎腳踏車;我騎腳踏車,不走路;但是,我也會走路,但是,特別去走路到偶爾才發生,似乎,我已經某種程度喪失行走的能力。其實,從捷運站到公車站、到辦公室、到某某店麵、某某地方或者見某某人,這樣的移動已經不是走路本身了,而只是移動的手段,更只是別無其他選擇之下的移動手法。大部份的行走只剩這樣了。

尋找外面的世界

嘗試著在紙的外面尋找一種形象,腦子裡想著是任何一種鳥獸,他們的頭、翅膀與爪子,甚至與風的磨蹭,不曾停在一個鏡頭。在沒有人類的世界裡沒有框的存在,我們的觀看總是貪留而不捨得放過一舉一動,事實上,沒有任何對象是能夠完整的。

在「漸層」之中

不曉得為什麼我先框了線,再以同方向的線條補滿,一種習慣。而當我停止框線直接用線條縫出色塊,我又想,為何都是同個方向呢?於是我開始讓線條從不同方向駛入編成色塊。但又為何是那樣的方向呢?他們來自哪裡?為何這些線條得有目的性地駛入呢?需要嗎?
又,為何線條與線條之間非得合作或統一行動呢?這次運用漸層的功課起初想畫的是演講聽的布由燈光投影下來的影子,卻也不知不覺地在這顏色與形象中遊進了海洋,於是更多的色彩與波紋浮現上來,但是加了黑色不太對。二十四色的蠟筆的限制。

2013年11月29日 星期五

「現代舞」實作課

現代舞實作課程,首先以放鬆身體開始。兩人為一組,其中一人躺下放鬆,想像自己是條棉被,另一個人則嘗試以不同強度與速度拍、揉對方身體,感受骨骼與皮肉之間的觸感,一方面也幫助對方放鬆身體,並透過抬手、抬腳、轉動身體關節等檢查對方“鬆”的程度。起初,從肚子開始搓揉,施力者因為緊張,掌的溫度極為溫暖,像是以燉四物的步調,由細小火候傳出熱能,慢慢導向遠處。隨著對方力量轉強,我的身體像沸騰的泡在滾動,舒適的興奮在熱的催促下,了無念頭並隨之樂在其中。我的身體似乎很能適應放鬆的狀態,我總想像自己正溶解于空氣中,或置身海洋,像海草一樣。然而,輪到我擔任施力者時,我幾乎忘記緩慢、輕柔的節奏,直到助教上前提醒,才發現自己不由自主地急促與強勁,這種逃不出本性的為難使我害羞又好笑。

再來,我們進行了一些個人的肌力練習,“美人魚式”(我自己取的)在側坐的姿勢下,約以跨部為中心,支撐的雙臂作為支點,藉著雙腿大幅度180度左右擺動,再嘗試以360度畫圓。以及結合關節放鬆的姿勢,由立正慢慢屈身直至雙手貼地,再由雙手往前爬,身體與地面呈三角形,最後與地面平行伏地挺身,完成後倒回原初動作,循環數次。 還有與芭蕾雷同的跳躍訓練,練習跳躍轉向。


最後回到兩人一組,進行默契(信任)練習,我們牽起雙手,身體各自往後倒,直至坐下,再起身;以及兩人站著背黏背,一同坐下、起身。這部分的遊戲因為不是第一次接觸,叫沒興致,而我們也一直失敗。

2013年11月14日 星期四

遺忘手機的日子

把手機給忘在家裡
在學校安靜地度過四天
少了智慧型手機中的應用程式
生活顯得安靜許多
發現原來自己一位處混亂
耳根子與心雜亂喧囂
我總想著會不會有人找我
找得很急
但其實不會有
就算有人要聯絡我
也不會是緊急的
這些幻想
顯得我有多麼病態地孤獨與不安
總是撇過傳簡訊或打通電話給某些朋友的念頭
那些面孔浮現腦海讓我又重新審視他們
他們是誰
他們是我的誰
我們是甚麼關係
他們會離我而去嗎
如果我失聯一周一月半年一年
智慧型手機帶領的世紀裡
人們的關係變得緊張焦慮
一如我為失聯而焦慮
恨不得每十分鐘就找一個人聊天
一個人在餐廳吃飯
我總是一個人
然而卻在用餐時分
意識到自己格外突兀
身旁的人無不是結伴而來
一起尋找飯桌
通而是希望找到一張空桌而不是與他人並桌
詢問著彼此坐這裡好不好
我總是期待任何人與我共桌
說不定能做個朋友聊個天也好
然而
即使是結伴而來的學生們
也會在用餐過程划手機
一如我在捷運的觀察
我發現
這個城市的人
不再願意觀看彼此
人們看不進人
除了認識的人與手機之外
其他
都是背景
可悲地
人們很難願意靜下來觀看這世界了
慢慢地
不是很難
而是無法
我總渴望與人相望
看近彼此
與彼此微笑
打個招呼
卻也發現自己的耳根子鬧著多少思緒
吵得我喪心
吃飯
明明是件很簡單的事
我卻看不見飯菜
聽不見自己
看到的是人群
盼望著一個老友踏入餐廳與我共餐
聽到的是自己對人的渴望與無聊的煩惱與抱怨
我不確定是否是座位位置的關係
近幾天總是選擇面向門口的方位
我許我真是盼望著某個人進來
明明告訴自己這樣吃得不安
還是不由自主
以前的我
既使如此
也可以吃得自在
觀看他人一如場戲般做為觀察對象
現在則吃得慌張
今晚有菠菜可以吃
而我一面在反省中嘗試掙脫
我盯著他們看
將他們如堆放木材那般
整齊地安頓成一束
穩穩地夾起
讓自己的嘴巴以適當大小食入
我咬
聽著那清脆的聲音
感受著我所嚼的部位
像在桿麵糰那樣
得嚼得均勻
我總習慣以右邊嚼食
便認真地提醒自己換個邊
然後我注意自己的左手
以及閒置的右手
盡量讓他們在舒適而優雅的位置
而不是焦慮失控地移動
我也努力控制著自己的肩頸
請他們別再展現靈活
發現該定下的是眼
我的心

我是怎麼了

很幸運地遺忘手機
發現了現在的我怎樣過活
活得好疲憊
好紛擾

我得先說
手機對我來說有以下功能
聊天
聯絡事情
收發信件
使用臉書
看時間
鬧鈴
給家人找
網路分享給電腦(一直忘了帶網路線)

而其中的使用狀況大概是
使用臉書30%
聊天20%
聯絡事情10%
收發信件10%
看時間10%
慣性摸一下10%
鬧鈴5%
給家人找5%

第一二天

我很不習慣不知道現在幾點了
沒有鬧鐘!!!
於是我請我的室友早上記得叫我起床,梳洗完後盡量提早出門,到餐廳吃早餐等上課,那兒有時鐘。

沒辦法連絡人
其實根本不需要,我根本沒有失去甚麼,何況,現實總是有辦法碰面,沒碰面也罷,反正都活著也知道彼此,怕甚麼。
當我想連絡一個人卻又沒辦法的時候,便思索我為何要連絡這個人,我為何想要聯絡這個人,因為連絡不方便的關係,發現,其實動機都是芝麻綠豆小事,像是想和他說我買了你上次建議我添購的那種衣服、你網購了沒我也想跟、衣服賣出去了沒、嗨、你在幹嘛等等等很不必要的瑣事,可見,我有多麼無聊,想到就覺得自己可悲。回到都市生活就這麼容易變成笨蛋嗎?我還真想念台南的日子.......然而,抱怨歸抱怨,是我自己的問題。

沒有網路
所以我根本不能用臉書!!!!!也沒辦法查資料,只好向系辦借電腦並且"有效率又專心地"完成作業,根本沒時間瀏覽臉書,赫然發現自己之前的臉書"癮"有多大(我以前是很能控制分寸且意識到臉書的危險性,卻在這一年中迅速失控)。後來我想到可以向系辦"借"網路線!!!!!便開心地返回宿舍閱讀大量的資料........
查資料其實可以去圖書館看書沒錯,但是實在是太慢了........況且我需要翻譯、影音資料對照等等,又不是在寫論文,所以就這樣.......

卻也在沒有手機之下
我的課後生活顯得更加單純
少了划手機的時間
總覺得時間特別充裕
夜晚更加漫美
因為沒機會一直注意時間的關係
靠天空靠自己身體來估量時間
竟然
時間反而慢了下來
我也問自己
幾點了很重要嗎
準時上課之外
肚子餓了就吃飯
累了就睡覺
生活其實挺輕鬆簡單的

自負起

不過,就算我再怎麼表現自己的社會化
也只是來自欽羨
欽羨你那單純天真的美好生活
我不得不自負起自己的社會經驗
維護那看似優點的成熟
原來社會人士是這樣來的
誰不是個孩子
只不過
面對童真的逝去
我們都不知所措而已

2013年11月9日 星期六

月事

每個月一次的大事
總是把整個身子翻得七零八落
經驗著標準的任何徵兆
陰道撕裂般劇痛
肚子腫脹
讓我穿起寬鬆T-shirt
身體水腫
一點也不想出門見到任何人
體重也上攀三公斤
貧血頭暈一步也不想動
然後
想甚麼都難過
都想哭

雖然我不確定在這個時候反省自己是否過於極端
也不由自主地亂想了起來



首先
                       我意識到自己在感情上極度軟弱恐懼
衝浪讓我可以暢快自處
放空  在山海之間等待起乘的刺激
        我懷疑自己是某種程度的逃避
逃離學校  自己  社會  等等
                        為何我需要這樣龐大的刺激?
有一晚給一輛機車撞倒了
那種倒地的驚慌與疼痛竟讓我興奮
我笑了  我找到自己心靈的虛空
變態地喜悅



                        我發現我總是想像著有一天完成了甚麼好向你訴說
我想和你說我做了甚麼得到了甚麼
想告訴你我發現了甚麼
                        而我也發現
                        其實這一切的對象都不一定非你不可
只不過我沒有別人可以這樣信任且熟識
你是海洋
我還是個任性的小姐
這樣的脾氣到了別人身上總是搞砸
並不是每個人都如海洋那般
讓我柔軟
我想  我的感情到某一個深度為止
害怕了
                        我發現我害怕被拒絕  被看穿  被喜歡






2013年11月8日 星期五

美國現代舞的誕生

十九世紀末,歐美的表演舞蹈由芭蕾一攬天下。浪漫芭蕾(吉賽爾)已過時,剛誕生俄國的古典芭蕾(天鵝湖、睡美人)卻又尚未傳入

美國現代舞先驅Loie Fuller、 Isadora Duncanf、 Ruth St. Denisy早期經歷浪漫芭蕾舞劇後,有感於肢體受限,嘗試打破芭蕾陳規,開拓“現代舞”局勢。其中,Loie Fuller (1862-1928)善於運用舞台視覺效果,1895年的<Fire Dance>即透過服裝裙襬的特色,打上五光十色的燈光,展現魔術般演出。Isadora Duncanf (1877-1927) 則欲使舞蹈與心靈結合,選擇古典音樂大師作品(如Chopin、 Rachmanioff、 Bach等等)做搭配,參照希臘古典女神那種赤腳、散髮、著薄紗、瀟灑自在的形象,以簡單的跑、跳、躍創作出具有流動感、戲劇性,甚至是後期具有英雄色彩的舞作。Ruth St. Denisy(1878-1968)

我沒有深厚的古典音樂背景,彈過幾首Chopin與Bach,,不禁對舞蹈配樂有所疑問。歐洲古典舞劇—芭蕾作為綜合性藝術,有著與音樂密不可分的傳統,然而,隨著舞蹈家踏出芭蕾進行革新、開拓現代舞,音樂對他們意義為何?為何他們在解放身體之於,願意接受音樂的介入?又為何選擇古典音樂?二十世紀(甚至至今),音樂作為舞蹈如影隨行的老搭檔。在舞蹈音樂地位的提升與創新,他們倆從平行進行到獨立發展,甚至由音樂影響編舞。他們彼此拉拔而惺惺相惜,一如那年代“舞蹈(設計、支配身體的術)”與“身體”的關係,擺脫不了的禮數。

2013年10月30日 星期三

十分鐘不回頭創作自述


書寫也是種表現方式,我們大多書寫自省的狀態,雖然自省是重要的,但不夠深入。其中,我們應該提出關鍵字與問題意識,可以書寫自己所關注的對象等,概念上又是如何看待這些東西,目前,句子錯亂沒關係,想法可以呈現比較重要。太多的自我解釋可見我們已經事先自我框架了"為什麼",其實我們可以不做解釋、不做說明,反倒可以說"甚麼是""是甚麼"等,不用太保守,作為一個創作者該有的昰姿態,直接說明而非不斷地訴說因果關係,打開任何書寫形式的可能。以夏宇<<摩擦 無以名狀>>首篇自述<逆毛撫摸>為例。開頭則直接點明對她來說"字是黃金、乳香和沒藥。"又進而闡述"字是肉桂。肉和桂。因為這想個音的奇異組合我甚至願意喜歡它的氣味"後來,字對她的意義又轉換了,她把字當顏色看待。

2013年10月29日 星期二

生活物件組合

以生活中的小物件為媒材,在淺層思考下,進行造型上的抽象排列組合。動手過程中,沒有任何複雜意圖,唯有讓他們彼此達成和諧,純粹是視覺上的個人美感呈現。在此系列作品中,有兩個問題,分別由做為"影像"被觀看的模式與"現場"裝置兩種形式來談。前者,關乎影像呈現作品的問題,我們都知道從小到大所認識的"偉大作品"皆是透過書籍影像得知,而非實體作品,在此,我們"片面地"認識這個世界。影像透過"框線"提供了一個獨立的想像空間,沒有場地、光影等現實問題,作品單純化,像在看一張"圖"。然而,若欲透過"影像"來觀看作品,則牽扯到拍攝品質、輸出方式等,這些都影響著被觀看的方法。回到我的作品,則有畫質差、忽略景深、畫面裁切等問題。來到後者,當他們以"現場"裝置呈現時,可以發現當這些物件真實呈現時,那種透過影像觀看的神祕感消失,畢竟,現實中,已經充滿許多這樣的雜物,他們單一被觀看的機會很小或者說很難被認真看待。其實,沒有甚麼物件事不能用來創作的,除非放錯地方或用錯時間。以生活物件創作,展場的選擇非常重要,他必須讓視覺只能附著在物件上,展場或許得"非日常生活式"。除了如何凸顯普通物件的問題外,對於這麼多由相同物件組合的作品,得懂得進行挑選,另外,燈光上,又如何強化其物體感。通常,以物件為創作的作品多把時間花在處理場地、被觀看角度的問題。




















































































《雌性野獸》短文




我面對著她的裸體
熟悉且親切的面孔
白皙年輕
頂著頭短黑髮

我被她調配出來
繼承她的靈魂與形狀
摟著她的腰我是雌性野獸
抵制著她的產出
讓她慘叫
不悅的紅色染上蜷曲黑線
生硬的咖啡色塊堵塞
呈現一種真空的窒息
就這樣尷尬
邪惡且瘋狂的自爽

話說
無奈的澀味
不小心喝入咖啡渣的不爽
抗拒的表情
皺折滿布
是怎樣扳開也會留下摺痕的宣紙
極度計較

--

同種顏色的血液
松柏的針葉
踩著寒冷緊縮閉氣
拿起菜刀也
砍不斷
濃稠的墨綠持續運輸
發霉的麵包與柳橙
鋪成毯子
殘缺的面孔
與泥濘枝葉相惜

打滑的土坡
軟綿的土壤
危險營養
銀狐來了又逃去
銀針遍灑
拔不完的刺
幾個月後也給組織包覆
一副完好的樣子
表面滑順

來自純潔的聖地
定期保養精美
拎起水袖輕盈步去
撥開窗口
灑下枝仔幽香
卻又強行駛入
飆車的暢快
超速
擦過的壁
不再新鮮
留給儀式表演
反覆無感給人消遣


2013年10月25日 星期五

舞蹈家Vatslav Nijinsky(1980-1950)

波瀾裔的俄羅斯舞蹈家兼編舞家Vatslav Nijinsky一生作品達四百多部,其優良的音樂底子幫助編舞效率。他的舞座類型豐富多樣,從早期好來塢大型歌舞創作,百老滙,芭蕾至抽象皆有所涉略。在音樂的運用上,挑戰二十世紀前衛藝術家作品,尤其使用俄國音樂家與密友Lgor Stravinsk的作品。具有爭議性的芭蕾作品如<<牧神的午後>>與<<春之祭>>挑戰古典芭蕾的界限。<<春之祭>>有許多不同的現代版本,像是德國編舞家Pina、雲門、新古典舞團等。另外,還有於1946年首演的作品<<Four Temperaments>>也在舞者動作上有所突破,搭配Paul Hindemith的音樂,四個主題源自西方自然界與身體觀。

2013年10月23日 星期三

書單

Ackerman, Diane,莊安琪(譯),《感官之旅》,時報台北,2004初二十二。
Battcock, Gregory,連德誠﹙譯﹚,《觀念藝術》,遠流台北,1992,初版一刷。
Goffman, Erving,徐江敏、李姚軍﹙譯﹚,余伯泉﹙校閱﹚,《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桂冠台北,2001,初版二刷。
Jullien,Fran&;ccedil;oies,林志明、張婉真(譯),《本質或裸體》,台北桂冠,2004初一。
Kelley, Jeff,徐梓寧﹙譯﹚,《藝術與生活的模糊分際&;#8213;卡布羅論文集》,遠流台北,1996初一。
K.Langer&;cedil; Susanne,劉大基等﹙譯﹚,《情感與形式》,商鼎台北,1991初一。
Lecoq, Jacques,馬照琪(譯),《詩意的身體》,桂冠台北,2005初一。
Norberg-Schul &;cedil; Christian著,施植明(譯) ,《場所精神》,田園城市,台北,1991,初。
Rosalind E .Krauss,連德誠﹙譯﹚,《前衛的原創性》,遠流台北,1995初一。
Sennett,Richard,黃煜文(譯),《肉體與石頭》台北麥田,2003
初一。
Shilling&;cedil;J rgen,吳瑪&;#24743;﹙譯﹚,《行動藝術》,遠流台北,1996初一。
C. Foster ,Stephen,《達達的世界》,台北市立美術館,1988。
Rotzler, Willy,吳瑪俐﹙譯﹚,《物體藝術》,遠流 台北,1996 初二。
卡巴內,王瑞芸﹙譯﹚,《杜象訪談錄》, 廣西師範大學 桂林,2001初一。
尚.布希亞,林志明﹙譯﹚,《物體系》,時報 台北,1998初二。

以貧窮藝術淺聊物體創作

以義大利貧窮藝術為例,淺聊物體創作。提及當今學生以物品作創作時,常常是造型導向的思考,進而邁向一個"形"作為終結,在此,創作中的多元可能性與發展消失。看看Jannis Kounellis 的作品,許多物件莫名其妙地組合,跳脫我們日常生活觀看物件的邏輯,因此,物件與物件的結合顯得別有詩意。從小習以為常的作文教育,在一定的格式及與法下,起承轉合,編寫出可以理解的文章。然而,這些超越日常生活的組構模式,引出的是更多難以預料的想像。


HW
試著引起形式組合中所產生的魅力、神秘感,而非意義上的詮釋。

2013年10月22日 星期二

World Music introduction--Lais

Lais is a musical group from Belgian, three female members good at capella, kind of harmonic polyphonic without instrumental sounds, creates folk and world music. The word "Lais" means "voice" in Celtic language, Celt also calls Kelt, is a ethnolinguistic group, tribal societies in Iron Age of medieval Europe. Started in 1994, they performed at many countries and festivals. Their melodies are all self-composed and the lyrics is back to the Middle Ages. There debut album in 1998 was accompanied with instrument, the second album in 2003 called "A la capella", the third album "Douce Victime" in 2004 contained capella and Cajun music. In the "The Ladies' Second Song" of 2007, they tried to walk into broader public, so that they mixed with electric guitars, loops and electronic beats. Besides changing instrument, they also choose late modern poetry instead of old Flemish songbooks.


Track 1 from the first Laïs album "Laïs" released in 1998 by Wild Boar Music (WBM 21005).


Track 3 from the first Laïs album "Laïs" released in 1998 by Wild Boar Music (WBM 21005).




2013年10月4日 星期五

「原住民樂舞」心得

台灣阿美族宜灣村年祭歌舞為範,學習迎靈祭歌曲與送靈祭歌曲之樂舞。兩者皆為簡短的曲子重複傳送,由領唱者大喊"呼~"而答唱者回應"呼~"後,再由領唱方開始唱頌,速度、音高、曲長皆由領唱決定,答唱方一律跟隨,直至領唱者大喊"呼~"結束。課堂人數眾多,並不是每位學生皆善歌舞,助教帶唱之初,學員對於"先出聲"有所卻步,無人"自願"擔任領唱者,答唱一方則遲疑一兩秒,聲音才稀稀疏疏地湊齊。所幸,孺子可教也,隨著助教熱情推動,同學對曲子與"唱"此事越發熟悉,聲音不但齊了,更是宏亮,自己,也大方了起來。睡意於舞動高歌中消散,縱使熱氣夾身、汗手交疊,也在齊聲環繞下暢快。

迎靈祭歌曲為眾人雙手牽起,手肘彎曲,面向圓心,隨著步伐前後擺動;圓形隊形,順時針移動,人與人若即若離,被牽制的狀態與欲牽制的意念,在手肘間磨合,那距離莫能隨我意,光是靠自己無法將圓形束緊,唯有你緊握的那兩雙手、兩位生命,感受到你釋出的力量並且接受,圓才得以紮穩。第二首送靈祭歌曲為雙手張開與他人交叉牽手,右手在他人之下、左手在他人之上;眾男性於前排,女性順接後方;身體45度轉側,面向圓外,以左右踏步前進,隊伍以曲線繞行全場,直至繞行同心圓結束。交叉牽手的方式踏實地將肉身們緊密扣合,恰恰因應著圓型、S型、同心圓等隊形。

圓形之間的空,是遼闊的縱觀,如外海航行的船隻望向大陸,維持一種長距離關係,更有恆常不變的錯覺,那種安妥讓你顧好自己的腳步與聲音便是;S型之間的空,是輪迴的潮汐,人與人之間的氣迎漲又退落,維持在一種舒適歡愉的節奏上,那種刺激如海邊男男女女嬉戲著潑水,小巧可愛;但,同心圓則大大不同,他給我種強暴感,挑戰距離與氣息的緊密度,它的空,像被壓縮榨乾一樣,是窒息的真空。起初我真正感到害怕與排斥,由於雙手扣於左右隊友之故,對自身前後貼近的肉體無法防備,我真像是被釘在土地上的待宰物,任由禿鷹狼犬侵蝕。我試圖安撫自己,順利地,我緊縮的肩頸在一圈又一圈中舒緩,當我看見同心圓內的眾表情,我便意識到這群肉體並非野獸而是人。不久,助教竟喊到 : 男生女生!可以趁這時物色自己喜歡的對象喔! 嬉笑聲隨之響起! 而我,也看見了男人與女人,同時,原始部落重視生育的觀念浮現腦海,隨著樂舞進行,我開始想像,欽羨起他們對悸動的信任、對情的直率、單純且勇敢。此時,在同心圓的暖湯中,那秋時瞬不及應的沁涼,調皮地搔起寒毛、逗著人心。

2013年10月3日 星期四

Christian Boltanski

Christian Boltanski (French, born 1944)


這件裝置作品我有幸於2011年威尼斯雙年展親眼目睹,挑高三四層樓的白色空間,給金屬管架填滿,嬰孩的黑白大頭照串連成帶,以捲動機械傳輸於鋼架之間,時快、時慢地穿梭在高闊的空間內。機械傳動的聲響如瀑布頂天灑下,壯烈而澎湃,影像卷軸俐落傳輸,嬰孩面孔隨著聲響緊湊地刷進眼簾,正當你停駐在門口傻望,機械裝置瞬勢緩而停歇,讓你精神緩下,發覺自己正擋著人家出入。回過神,踏出步伐,走進裝置間、遊走於影像傳輸帶邊緣,冰冷的機械聲響與裝置的銀灰色調,配上黑白且排列密集的嬰孩影像,一種冷冽的感受浮上,然而,當你再仔細端詳那些天使面孔,竟是種矛盾刺上心頭。龐大的計數面板掛在牆上,一頭紅色,一頭綠色,快速地累積多位數字。那面板的冷酷我印象深刻,一如醫院叫號的電子面板、倒數計時器或運動球場所使用的顯示面板等。




http://www.abitare.it/en/events/sans-fin/http://www.vogue.it/en/people-are-talking-about/focus-on/2011/06/christian-boltanski

2013年10月1日 星期二

《我的身軀》







題目:推移
材質:棉被
形狀:有機
年代:2012
尺寸:依空間而定

        棉被,是我的情人,每晚與他相依共眠,夜夜相擁、翻滾,早上醒來,看著對方微笑,感謝彼此的陪伴。棉被柔軟而扎實的質地,服順地隨著我的身軀變化,他們是我的另一個身體,留下我的身體姿態,同時也回應我的身體的姿態。於是,我將它們拎出房外,以棉被模擬人的身體狀態,儘管讓他們學我,自在地在草地上爬行、野餐。